首先说明作为自己的教学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已不把素描训练作为唯一的基础教学手段,对基础的理解也不停留在原来的认知上。所以要说点什麽,就是对现在的一些我所知的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一点看法,想与大家一起商榷。
传统意义上的素描大多依据各个专业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来理解和运用素描手段。由于过分的强调各专业的特性和一成不变的观念,导致前些年报考各专业的学生也同样学会了如何应对各专业的办法。也由于各专业的特点,对素描的认识也较为偏面,都是抓住自己的所谓结合点发展、研究,忽略了素描中无论哪个专业都适合的东西。画素描是为什麽?素描和创作之间有多大关系?过去我们谈的最多的是敏锐的观察、感觉的准确、大的整体等等,多少年在书中所见、在耳边所闻,实践过程中用的有些空洞和概念。不用总谈大师之瞬间美、大师之生动、大师之线条,听的人会感到画画之神、之玄,离自己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太远。对于大而空的东西只能说是概念、是误导、是自慰。现在的学生到底需要什麽?老师有责任要思考,因为学生需要的是解惑,要理解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需求。细想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是实践、借鉴、研究、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根据自己的判断和需要加上刻苦,理解才慢慢形成,有了自己的追求。自己是怎麽过来的其实是件很朴素的事,学生需要这种真实的体验过程。
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使用手段、技巧不如教学生有一双会思考的手和随时可以开动的脑,它是一种启迪和张扬个性的开始,而这一切要渊自兴趣。如何去发现兴趣、处理兴趣、完善兴趣,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很好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过去总把性格、自身的感觉放后,把技术手段放前,对于人本身具有的朴素和真实视而不见,在成长过程中消耗了他们的知觉、好奇,总以为标准之外的是细枝末节,无关紧要,可以慢慢来,以后再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奇和兴趣,这种自身具备的好奇和兴趣一定是创造性的萌发。我们教的一切目的是使手段为表现服务,艺术语言为画者的内心服务。老师在这方面应该是启发者,而不是扼杀者。这和我们的基础教育是不矛盾的,一定是和谐同一的。我们为什麽要先扼杀再去寻找呢?
再有素描和创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是素描画什麽,创作画什麽,而是如何利用好人本身具有的天然优势,把观察、感觉、判断、选择、表现、完善、传达等视为无论什麽艺术样式都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种内在的联系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是足以体现的。尤为在大学期间,素描的开始也是理解基本创作的开始,但需要转换,转换的过程就是传达与改进的过程。现在的基础教育有些脱离且架在虚无之上,就象流程中的某一加工环节,用现成的东西去套每一个部件,无论你是谁,流程要走,至于有没有收获,他会告诉你:社会不需要太多的艺术家。如果只是强调素描本身固有的一些概念,而这些概念如不转换,他只是词汇和符号。如果素描是唯一的基础载体,就更应该赋予更多的内容和新的体验,才可以充分的体现素描的本质和魅力。通过这种载体更好的传播、调动、启发人的真正感受,不被不变的条条框框和乱变的雕虫小技所束缚,压抑人的性格,他们不是被虐狂。我们一直强调绘画性就是指你在表达的时候是你自己的表达而不是别人的表达,真正的绘画性就是指这种独特的由每个人表现出来的的绘画性,这是纯粹属于绘画的。如果大家都能把这种感觉传达出来是多了不起,画画人总要进入这个层面,才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什麽我们在基础教育里总不愿意直接提到这些?总以为这是创作课才具备的内容。细想想自己的学画过程,走了一大圈,多希望你的学生少走一些弯路,能开始就有的,何必最后才明白呢?有些过程是必要的,有些过程就是耽误!
再有就是感觉,谈到感觉,有的老师认为是不可以教的,许多学生面对无数次的说教,画画要有感觉的时候,往往都要问自己一下:怎样才算有感觉呢?尤其是在扼杀真实自我的前题下,更不知什麽才是真正自己的感受,再问老师回答却是:感觉是不可教的。多矛盾的一件事!其实无论什麽专业,有感觉的人所表现出来的结果总能在一般人之上。教的过程能够肯定学生的直觉,鼓励他们的真实认知,能让学生感到自信,有愿望去完成自己的兴趣,就是调动感觉的开始。我们通常会摆模特让学生画,但没有老师可以告诉学生模特不是农民,模特不是少数民族,模特不是你化装出来的形象,他们都是脸色红润的城里人。不是让他们画成真的农民,真的少数民族,应该把伪装的感觉画出来,这就是感觉。当你去看一个人的时候,你更多想的是特征和表象,以及处理方法,但当你用心去体会这个人的时候,外表与内在大多给你的感觉并不一样的,你应该把这种差异表现出来。学生就不会总强调动作摆的不好,模特没感觉等等的废话。我们的学生有种惯性,习惯了老师摆,在一切还没准备好的同时习惯了占地方,无论摆出来的东西是什麽样,只是稍做调整就开始漫长的劳作过程。看不出兴奋、看不出疑义,好象一切都是家常便饭,早已成了习惯,这哪有什麽感觉可言。这时站在学生身边的老师还能说什麽?注重感受、注重形体、注意空间、注意表情、注意肌理等等,就象是机器看着机器。实在着急了,还要从早已伸出的手中接过铅笔和橡皮,帮助学生改,这哪里是教大学生!许多许多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就不存在了,所以在看学生作品的时候,你会发现处理的方法多了,画面的效果好了,材料越用越高级了,但总感觉缺了什麽,有些做作、有些虚假、有些雷同。自己呢?自己的真实哪儿去了?现在个别老师,为了素描教育努力的在改变过去的一切,想办法让学生看到所画的东西是有趣的、好玩的,是学生以前不常见的,让学生有热情、有愿望去塑造它,无论多复杂。在积极的改变这一切的同时,我以为老师如果能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去寻找自己的兴奋点,就更能提高学生的眼力及判断力,这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老师的作用这时就很重要,要点到、说到、引到。
再有个别教师,为了让学生的作业看似有感觉,“发明”了不少招儿,去刻意制造画面的感觉。我认为绘画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是一样的,是认真而严肃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在我看来,无非是听到或看到国外的经验和方法,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发现和逐步完善,告诉给学生的应该是较为成熟和合理的,不可以乱来。不要简单的制造某种视觉效果,当作学生的真实感受,就象右手画不好,拿左手来画一样,那是生理上的不协调,绝不是人的感觉。我觉得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作为教育决不是这种无根无据的野招儿!效果只是一部分,如果没有真的感觉融入,也不会有太多的受众群,欺骗了受众还没什麽,最关键的是你自己又得到了什麽?感觉是发自内心的,是外界使你感兴趣的某点刺激了你,激活了你,你有种愿望和冲动,愿意表达,有自己的直觉处理也有老师经验方法的启迪。标准是能否把你的感觉通过绘画传达出来,让别人尽量能体会到你的感受,这绝不妨碍对素描其他的培养和训练。我们不要总以为这些都是创作课才可以解决的。素描是学习绘画手段之一,但绝不是简单造型的代名词,它包含着许多的内容,除了掌握素描本身的基础外,还要赋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感性引发的激情,目的是使艺术语言能够表现自己的看法和兴趣。老师只比学生多一些经验、组合能力和见识,但不能说他们的感觉就不如我们,如果他们的真实东西能够很好的调动,甚至比某些所谓的艺术家还要更有希望。只是需要重新整合,重新整合就需要方式方法, 使他们相信自己的直觉,肯定自己的知觉,同时相信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当今的形式下,我们不能用余光看待现在已经存在的艺术现象,因为他的存在不是偶然的,有很大的吸引力。现在各学校改革后所形成的基础专业,只是脱离了各专业的特性,但实质并没多大的改变。传统的艺术教育不能解决现存的许多问题,它只是艺术活动中的一种教育模式,学生应该有更多的选择。从事艺术创作不一定要从石膏画起,要了解生活也不一定要走出城外。我们应该有多方面的思考,多方面的尝试和研究,目的是要解决实际存在的种种问题,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问题,但不是虚的问题。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特出环境下新的面孔,他们的所见所闻甚至超过先生,所涉及到的困惑也比过去要复杂,老师的引导和帮助至关重要,不可以简单的沿用、否定或旁观。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需求,不要把学生的仰慕和谦虚当作教师的资本。如果教师不做好准备,没有忧患意识和紧迫感,以后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不是所谓的权威和著名所能取代的。我不认为这是体制的问题,这是教师的悟性问题。教师要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
万事开头难,对基础教育应该有重新的认识,只有开好头,以后的培养才可以进入良性循环,有头脑可以思辩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有施展的机会,无论我们是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产生多样的人才,多样的人才才可以在多样的艺术中得到充分的张扬。
李帆
2003年5月3日于望京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