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种教学实验越来越多 ,显示出教师对过去的重新认识,社会现象对学院的冲击,学生面临的需求,教师面临的压力,说明必要的改进越来越重要。
不管你对当代艺术持何种态度,不论其好与坏,他的存在可以表现现代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从事艺术教育的人要清楚认识到现在学生所处时代的艺术现象和背景,我们不见得非要接受这种艺术,但最好是理解它,他可以给我们一种额外的参考,去审视、研究课堂中存在的现象,否则总以一种办法说服就显得有些苍白。目前尚处在形成和发展中的艺术现象对学生最具吸引力,反映大都是本能的,不带批评的,作为我们该如何引导,不是简单的抱着我们所谓的优势就可以和学生解释的。我们总是抗着矛和盾在徘徊,被社会推着走,心理还是不情愿的跟上。试想艺术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在绘画教育里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无论我们怎么安排、讲解和说服,有一双会思考的手,无论在哪都会受益,
被誉为“创造工程之父”的奥斯本撰写了一系列的著作,如《应用的想象力》、《思考的方法》、《所谓的创造力》等,早已提到关于创造性思维技巧的训练办法,它适合各个领域,只是要结合好自己的专业去发挥。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在1950年发表的《应用的想象力》。书中重要的是他所归纳的创造性思考技巧,在国内很多的出版物和许多领域都谈这样的训练方法,说明现今社会对创造力的重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生产,并且是知识无法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现因素。”创造性想象指在加工后有意象而产生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如果这种改造的新意象具有别人没有的或与过去有所区别的,则这种想象即为创造性思维。创作性思维区别于一般性思维的特点之一就是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假设、新的形象,是以他的新颖性、生动性来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性思维技法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无论是群体或是个体,利用这些技法,都可显著提高创意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促进创意、创造难关的突破,因而有重要的研究、推广和实用价值。但作为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方法和程序,并不是纯粹的艺术家的创作,感性和理性并重,对于现代教学要有实用性与入门性、原创性。
首先是视觉的开发:
以前将视觉的性质以物理的与生理上的知识层面来理解,认为视觉的重要性就是点、线、面、体性质的探讨和组合,认为视觉的重要性就是明度、色相、空间的探讨组合,固然没有什么错误,不过往往忽略了心理知识层面的探讨,忽略了人类视觉优势的探讨。因为人类视觉优势在于感官所接受到的讯息往往是较其他感官更快速、更精准。为了强调这种视觉训练,在造型艺术活动中,就需要有更多方面的探讨尝试。因为视觉传达的目的是要说服,在传达思路上要具有印象深刻、要有捉住人心的技巧、在造型训练中转换和运用视觉、转换思考的方式方法,强调表述的准确,同时还要注重造型材料的开发、造型材料的感觉的运用。从目的出发到目的达成,不单是以自然的形象的像来呈现,视觉感受也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客观对象才有的感受,人造的艺术品不是只以“写实”为唯一目标的。当代艺术也并不是以能否带来愉悦与美感为标准,应该具有观点上的开创性或不同观念的声音。
心智的开发:
如何从一个平凡的事件里,看出不平凡的的意义,或是怎么从一个日常的事件中找出着力点,这样的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具体的办法就是,保持思考的弹性与对事物的快速反应的灵活性——熟悉语言符号的思考;保持内心的微笑——熟悉说服策略;增加不同的观点、跳跃的想象力——增加观点后选择观点,设想情节,设想画面,熟悉语言的表达(也包括文字)。心智就是用心的能力、巧思的能力、想点子的能力、想主意的能力。开始的点子、主意往往会过于单纯、模糊并不精彩,对同样的一件事,理解可以有许多不同,不同的创作者对怎么解决这件事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将这些不同加以整合,自然会产生更新的点子。同时在思考过程中还要具备与别人闲聊的能力,更要有自言自语的能力,可以进行“两面思考”。点子往往稍纵即失,随时要把点子用你身边的工具记录下来,到要用的时候也就不难了。同时要注意这些点子是否是日常生活所见,出来后是否俗不可耐,是否打动人心,组合以后的点子是否大部分的受众群有同感等等都要抓住。
我们在表达一个“意思”时,时而觉得清楚、明确,时而模糊、犹豫,而想要表达时总希望表达的清楚,这种想要表达而尚未表达的“东西”叫做“心象和意象”。而心象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东西,越是将心象具体化、细节化与清晰化的创作者,通常创作上就是越具有想象力,而这种具体化、细节化、清晰化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无论沟通、表达、说服,通常都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这时我们企图运用更精确的符号,在文学里叫“咬文嚼字”,在绘画里叫“细节深入”,所以如何表达都要仔细费心。另一方面,从表达到沟通到说服,显然要比只追求精确要复杂的多,所以意旨的表达不单是语言和技巧的运用,而是使心象和意象更加明确。
当作品完成后,作者就没有解释权,只有批评者与读者有解释权,解释的依据既是社会的人文背景。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的解读,因为每一个读者都会为作品附加很多内涵。
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
就是心智和视觉开发的结合,他总是游走于感性和理性思维之间,所触动的一种能力。他需要实物操作来辅助创造力的持续游走状态,从创意到制作到完成是专业训练下的心智习惯、思维习惯。
创造性思考的技巧如下:
1. 将“现物”扩大用途或改变用途的思考
2. 借用(部分)其他发明和构想
3. 改造现物的形状、颜色、组合、制造方式,看会有什么效应
4. 将想象物放大看看
5. 将想象物缩小看看
6. 代替
7. 将想象物或实物拆了以后重新组合
这些方式的组合需要大量的实践和运用,才可以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切入点,不可以教条的使用和概念的使用。
当然在我们的视觉传达过程中,“创意”与“深刻意义”不但是评价绘画的成效的关键,其实也说明视觉传达方式上的有不同的层次。在训练过程中对于深刻意义不在于画者宣称什么是“深刻意义”,而在于画者能找出受众者的共性,能觉察受众者所处的社会符号,进而能让受众者接受。能“感动”的事情才能达到“深刻意义”,而想法的产生与效果都算是技术层面。另外谈到创新,创新不在于与种不同,因为杂乱无章的与众不同实在没有意义,也不会有好的正面效果,可取的创新意识在于一种能承受某种主题的与众不同。不依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各个可能性,在大量的可能面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可能,提炼、挖掘、深入、完善,找到回答问题的最好答案。
为了有效的实施训练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需要,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答案,鼓励质疑和争辩,自由讨论等等。美国的教育学家托兰斯对学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过研究,提出了教师应当遵守的并用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条原则:
1.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
2. 尊重与众不同的观点;
3. 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有价值;
4. 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
5. 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
通过这种手段,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应该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愿望,在以直觉的方式看待艺术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觉,不带任何的框框和偏见。特别是学生们学会了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无约束的思想,信任他们的直觉,并承认他们对艺术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他们最真实的感受和理解。糟糕的是我们把对艺术的偏坦的理解传给学生,使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先入为主的建立在别人的或美术史有些概念的理解上,不可避免的建立在作品尺寸的大小、影响力和准确度上,而不是建立在艺术作品的易感性上。
教师应该鼓励那些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的学生,并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阐明他们的观点,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要使学生懂得,对于艺术作品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就是自己与他人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过程,要敢于发表个人对作品的意见,还要能对其他人的观点大胆提出质疑。要是以一种标准或权威的标准来看待事物,将会导致学生采取回避的的态度,不敢大胆的表达,并且不愿意象其他人的看法提出挑战。当教师认识到对艺术理解上的多样性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时候,课堂所需要的就是一种宽松。教师这时就该具备一种机敏和一种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艺术应该蕙泽于人,面对它我们该毫无隐瞒的展现自我的判断和理解,其他只是作为理解的参考。
导致创造性思维的障碍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眼界的局限、惯性的思维、固执的见解和偏面的看法,会产生简单的对待或跟风,会恐慌的看待现在、功利的看待现在、矛盾的处理现在。对创作观念、手法的开发,对创作媒体的开发都导致我们在艺术教育中的开发与重视。我们对现代出现的许多观念的来临,有些恐慌、嘲笑、误解、矛盾、排斥、无奈、抗拒,但这些质疑不会使他们停下脚步。
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个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对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应在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每个阶段都会有现象。创造能力与智力不是简单的相关,创造能力不是少数人所特有的,而是人人都具备的,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为创造性而教,不单是一句口号,需要老师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面对众多的创意技法,如何形成系统化、条理化,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这是因为:第一,绝大多数技法都是研究者根据其实践经验和研究总结出来的,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第二,各种技法之间并不存在线性递进的逻辑关系,形成统一的体系较难;第三,创意思维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心理活动,其规律还未得到充分深刻的揭示,难免出现各执一端的状况。这样,各种技法在内容上彼此交叉重叠,既相互依赖,又自成一统,这给全面条理化带来较大的难度,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感触颇深,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单是个人行为。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环境中人际关系的改变,心情的舒畅,集体的创造心理,气氛的浓厚,都有利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教师和当权者尤为重要。
李帆
2003年6月27日于望京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