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做雕塑的女人

时间:2010-03-12 13:55:19 | 来源:中国艺志

艺术家>向京>相关报道>

    向京的雕塑自2003年以后突然“长大”,摒弃了原有小型雕塑中场景的制造和对都市女性私密情绪的宣泄。向京说:“我的关注点更加直接,想法也清晰了。从‘小我’的状态里走了出来。”

2006年9月,应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邀请向京制作了3米高,近6米长的大型女性坐像,她踌躇满志地说:“这是我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一件作品,如果工作室足够大,我可以做更大的作品。”

“小女人”的雕塑

向京的个性爽直,是感觉敏锐的女艺术家。她坦言不喜欢在中央美院度过的五年雕塑专业的学习过程。丈夫瞿广慈是她在中央美院雕塑系的师哥,艺术道路上的同伴和生活上的保护者。幽默的广慈说:“向京是有艺术天性的人,创作带给她快感,学习让她没有自信。”

在中央美院的五年中,向京始终被传统的教学方式困扰,她对学院里的技术学习感到苦恼,五年里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创作突破口。1990年代,中央美院的师生都被倾泻而来的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冲击,向京也在毕业前夕观看了前辈隋建国、展望等雕塑艺术家的展览。这正是中国学院派雕塑集体突围的时刻,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创作手段成为被人厌弃的陈旧象征。

身处在中国艺术的中心地带,向京对周围的变化始终保持自己的判断标准。她说:“艺术是用任何方式都可以进行的,手段没有先锋和落后的区别,要表达的内容最重要。”向京继续采用具象的雕塑手段,在她的作品上有时还可以看到手指在泥胎上擦抹的痕迹。离开中央美院之前,向京和同学一起举办了展览《三月四人展》,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在当时的习惯和风气中,未毕业的学生几乎没人举办过展览,许多美院老师终其一生都没办过个展是不争的事实。

放开怀抱的向京感觉灵感突然到来,一气呵成做出了女孩醉酒和表现年轻女人百无聊赖状态的大约十件小型雕塑作品,其中的大部分向妈妈的朋友借钱翻成了铜铸。在普通北京市民月工资不足千元的当时,展览后收藏家提出的每件作品5000人民币的价格,让向京尝到了牛刀小试的兴奋。

但早期向京的作品一直没有引起评论界的注意。“我一直觉得挺郁闷的,很少有人说什么,好像完全被忽略了。”还有人认为向京的女性题材作品“灰色,不健康”。对于这样的指责,向京静静地说:“那些女孩不是悲,不是喜,也不是忧伤,是走神。我表现的只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

“舞棍”向京的神奇生活

向京的雕塑很写实,但她没有模特,也不依靠相机拍摄积累素材。她说:“作为一个人活了二三十年,完全可以从个人经验的角度来创作。”她的个人生活经历像小说一样精彩。

如果不做雕塑,向京也许是个出色的版画家,一个电影导演,或者是工作很努力的杂志编辑。

向京出生在北京一个精英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人民文学》杂志的编辑,父亲是电影厂厂长。在20世纪最后的二十年间,向京生活在“往来无白丁”的京城文化圈,住在音乐协会、作家协会、舞蹈协会等文化机构集中的家属住宅区。厮混在这个区域的向京是中国最初接触到先锋文化的那些幸运的年轻人之一。

向京十三岁考入受人羡慕的中央美院附中,她一脚踏进了梦幻般的特殊中学。当时的中央美院附中位于中国美术馆对面,距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不远,附中的学生可以随时观看中国顶级的文化展览和演出。

中央美院附中是为艺术专业院校培养预科生的地方,它没有中国大部分中学为追求升学率带来的枯燥教学。美院附中开设国画、版画、油画、雕塑等艺术专业课程,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向京就在这个中国最幸运的中学度过了少年时代。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对于西方当代文化还十分陌生,中央美院附中有很多中国文化界名人的后代,他们通过家庭接触到西方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资料。向京在这个时候知道了披头士,穿起了牛仔裤,疯狂地出没在学校的通宵舞会中。

向京勾画出自己当时的形象,“我那个时候是个舞棍,喜欢跳迪斯科,顶着波澜壮阔的青春痘,跳了一夜的舞,把鞋底都蹦掉了,拎着鞋回家。我们每个夏天都会下乡实习,我到现在还有喜欢出去旅游的野狗习惯。”

在向京和瞿广慈的网站上,除了刊登两人的雕塑作品外,两人的文学创作也饶有趣味。向京在少年时代写的小说《带去我流浪吧》,字里行间的女孩心事暗合着她小雕塑中的情趣。“小女人”的雕塑大概就是从“舞棍”向京的生活中剥离出来的艺术存在。

教师向京的隐居生活

表现都市女孩的小雕塑获得艺术市场认可后,向京却厌烦自己不断重复制造这些作品。在等待瞿广慈完成研究生课程的时间里,向京在中国著名的流行杂志《大众电影》担任美术编辑。天性喜欢自由自在的向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责任的压力下,找不到创作的兴趣,一年中只动手完成了两件雕塑。

1999年6月底瞿广慈毕业后,两人近乎逃离似地离开炎热的北京,在夏季开着破吉普,带着所有家当移居上海。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幽静校园里,两人开始夫唱妇随的教师生涯。向京在上海得到了“稳定”的安静心态。

改变和突破,是艺术家面对自己的最为激烈的斗争。向京不愿禁锢在已获成功的小型雕塑中重复自己。偶然在一次玻璃钢翻模后,向京开始给作品上色,这时她开始把雕塑的尺寸放大,调出艳丽的色彩精心绘制,作品从表现小儿女情态转向更加接近写实状态。

1999年,向京应邀参加深圳第二届当代雕塑展,她拿出一组大量采用现成品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模拟了现实生活的某些特定场景,洗手间的镜子前,一个女孩对着镜子做鬼脸,产后的女人在做健身操,身边的小婴儿在推车里正哇哇大哭。

在这些作品中,年轻女性雕像和真人尺寸相仿,衣着的款式、色彩如同时尚杂志般带有流行文化的特征,雕塑作品犹如舞台的布景。向京对这个阶段的变化并不满意,她说:“那些比较注重表现情节,追求戏剧化,对叙事性的东西感兴趣。”

教师职业带给向京有规律的生活,寒暑假是她最好的创作时间。向京说:“我过着很主流的生活,结婚,上班,干活。”她把在工作室里的创作简单地称为“干活”。

远离北京艺术圈的热闹,向京对于时髦的“观念”艺术、“点子”艺术都不感兴趣。瞿广慈在北京游历一番回来后告诉向京:“像我们这样每天干活的人几乎没有。”两个人游离在中国当代艺术圈的边缘地带,耕作自己的一片自留地。向京和瞿广慈的雕塑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中国当代艺术圈有意无意地忽略。向京回忆说:“我们很少被邀请参加比较重要的展览,有一年我们什么展览也没参加。”

成长的变化

2006年是向京的重要转折点,她在北京季节画廊举办个展《保持沉默》,集中展示了近期创作的数十件雕塑作品,其中《你的身体》体量巨大,被评论家称为“女性身体的纪念碑”。

向京说:“展览的名字就是我的一个态度,就是针对艺术圈热闹现状的一种态度。我的创作过程很累,很麻烦,看起来很不合时宜,但是这就是我的作品的核心,我要表现的是人,通过我的手慢慢的做出来,这是助手无法完成的。”新的个展中,向京呈现出的女性的身体摆脱了小女孩的神态,没有时尚服装的束缚,她们赤裸裸毫无美感,身体上带着时光留下的伤痕。《保持沉默》的策展人冯博一说:“向京的创作中,有一个无法绕开的主题,成长。这种成长不是单纯的身体成长,而是一种心理的增强。”

个展《保持沉默》先后在北京季节画廊和上海美术馆展出。在上海举办的国内评论家研讨会上,被媒体称为“中国当代艺术教父”的评论家栗宪庭对向京的作品极为赞赏,他说:“这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雕塑大师。”

除了国内评论界的一致称赞,锦上添花的事情也在2006年接踵而来,向京的大型雕塑《你的身体》分别被英国收藏家萨奇和美国杜克大学Nasher美术馆收藏。向京毫不掩饰她的愉快心情,她带着调侃的口气说:“现在是我的创作高峰吧,我觉得我的作品放在任何一个国际展览中都不会逊色。”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