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段时间里,写实绘画让我十分投入。1988年美院进修时期,一年多来紧张的人体写生训练使我的人物造型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对画面的布局却感到束手无策。十多张《黄昏》组画寄托着浓厚的情感,那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后来继续表现这类题材的作品时,就渐渐失去了那份真实和情感的投入。不久我意识到了这一点,便开始转向画面中形式因素的研究。有选择地对西方绘画大师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领悟绘画艺术的规律,找出画面结构的平衡关系,这些努力对我的绘画风格影响很大。开始这方面的探索相当艰难,坚持两年以后,就有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为我在实践的过程中将一些不经意的和偶然出现的东西增加到画面中去,因此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尽管有人对这种改变不以为然,认为失去了自我,也有人认为丢掉了以前的造型功夫太可惜了,但是我很喜欢这种转变,且对此很着迷。每个画者都有自己理想中想要达到的画面效果,如果没有经过时间和数量的积淀,是难以达到质量的互变。从一开始的把握不好到后来的驾轻就熟;从画风景写生到数以百计的构图训练,其中收获很大。现在我很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像中国书法绘画等,不过我只是想从浅层意义上去了解一些。可能在我的感觉中它不像画油画创作那样沉重。现在我思考更多的是关于习作与创作的关系、西方风景画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关系等。并且我会在表现中努力地去体会东方艺术精神中“物我两忘”、“天人和一”的感觉。
近年来我的以风景画为主的油画作品均是对景写生。这些作品已不是写生练习,更不是自然景色的再现,而是面对自然,进行绘画语言转换和情感表达的探索过程。画面已脱开了对以往叙述性再现情感表现的依赖,而更注重画面视觉因素与情感抒发的直接性。在画室里画画和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阳光的气息是不一样的状态,变化万千的大自然,令我激情澎湃,每当看到想画的东西时,我就会特别地有创作欲望。我愿意融入到大自然中去,面对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色,那时候就会忘掉一切投入到表现中去,新的构图、新的形式会不断地跃然画布上,情绪也会随着构成、节奏以及形、色和笔触自然的注入画面之中。每当孜孜不倦地投入创作,从中得到的喜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因为所探求的形式是纯粹的;所以画面表现单纯;因为是来自于亲历自然,所以画面不乏生动。但我最最想得到的还是在不经意之中达到精神与表现形式的自然融合。
王克举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