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的欧洲之行收获颇丰,看了几十家博物馆,粗略地体验了异国风情,有了许多感受和认识。当身临他们那一种人文环境时,你才能更真切得感受从这一环境中产生的艺术,这时你才会体验到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画。仿佛一切是那样的协调一致、清晰和谐。
欧洲人和他们的艺术都有一种直接、单纯、理性、务实的感觉,看似简单却是实际有效,更具力度和感染力,更容易接近所追求的目标。我设想现阶段西方经济的发达和法律的完善都与此有关。西方的绘画构图是焦点透视,具有框架感,像建筑一样,突兀的气势具有整体的震撼力,一种向上的三维空间构造与气势从整体上让人一目了然。欧洲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正值科学启蒙的时期,使艺术在造型和表现方式上愈加贴近自然,使绘画和雕刻在具象造型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印象派的出现实际上是使艺术表现更加瞬间化和视觉化,因为笔意的挥洒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直接,为艺术的审美表现力拓宽了新边界。20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更是利用材料肌理和画面构成方面的新语言创造,使艺术的领域更加拓展,创造思维更加自由,显然,从印象派到后现代艺术,西方艺术变革走的是一个不断否定的历程,后来直接到将现成物搬进博物馆。我们不能不为他们的胆魄和率真而感叹,他们太直接了。
但当我走进东方馆时,一种异样的感染力扑面而来,与西方艺术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尊盘膝静坐的佛像,双眼微闭,合抱手印于胸前,一种思辨和智慧,一种捉摸不透的含蓄和雍容大度,于不动声色中反觉内力无穷。从这里,我仿佛鲜明感受到了一中东方艺术精神。中国画的散点构图方式。需要慢慢地看、细细的品,从中你会体验到整个画面有跌宕、错落和韵致。如同中国的建筑一样,你不能一眼看到它的全部,却能从一廊、一阁、一窗的穿透与曲径中,去欣赏它的情致和用意,又能感受到它整体的气势与变化。中国画在构图中注重势,势是韵的基础,因此对中国绘画的欣赏是时间性,是空间与时间一体的四维。其实中国绘画中的线本身就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书法被喻为是东方的抽象艺术,它的纯粹性、精神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是中国艺术的集中体现,从一笔一画的抑扬顿挫到通篇的起承转合,将艺术家的情绪丝丝入扣地融入其中。在欣赏中国书画作品时,你既能感受到通篇的气韵,又能融入字里行间,笔墨间的情感波动之中。简单的形象的“真实”与否在这里已显得那样的愚笨和不入调。所谓的“境生象外”也就由此而产生了。
在我看来,欧洲艺术从一开始就是为神、为宗教、为政治和功利的。古希腊雕刻虽然表现的都是人体,但这些人体却是神的化身,它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超凡脱俗。中世纪的宗教艺术是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禁欲文化,建筑是神的居所。文艺复兴艺术强化了人文精神,却没有离开宗教体裁。17世纪以来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主要表现的是国家的、政治的主题的理想主义的愿望。现实主义更是用绘画去表现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具有社会性和革命性。印象派以后的艺术多在艺术形式与观念的变革上。
中国的艺术是为人的艺术。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基础,人与自然、客观与主观相结合,“天人合一”体现在中国艺术的每一个领域。古代中国人讲究琴棋书画,将艺术作为陶冶性情自我完善的手段。中国的古建筑从长城到故宫,是为人而用为人而居的,苏州园林更是居于自然的融合。中国的山水画,虽然画的是山川林烟,却表现了一种可游可居的意境。佛教艺术的引进最终还是被世俗文化所渗透或转化为中国化的禅宗。
与高大直率的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显得委婉而内在。与棱角分明的西方人相比,东方人的含蓄尽管多了可变性与圆滑,但在艺术中这种含蓄与内在,表达的是另一种生命的价值。综观东西方艺术的差异,其根在地域、人种、哲学和文化的差异。中西之间,艺术的不同种类无法分出谁优谁劣,更是无法互相替代的。因为正是多姿多彩的,才是艺术的。
王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