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1996年以后的艺术探索,王克举是明确而自觉的,“我渴望能够从风景画中找到突破口,通过对大自然的写生试验,我终于在师造化开启了心源,使画风由写实到意向,由三维空间到平面,由客观么映到主观表现”,“自信于一种形式与语方的开掘,悟到了要画一张的深刻含义”,不仅仅是风景,在后来画室人体课题中,也以同样的自觉,将风景表现语言探索的经验和启示运用其中,继续他所明确的“从模拟自然到组织画面的过程”。
艺术家对自己艺术的解释,有其特定和具体的含义和内容,绝不仅仅是这些词语表面和一般概念性的解释,尽管在他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努力和用心的大致方向,但作为他不懈探索的支援涂为他对于艺术对于绘画的基础,是对于风景对于自然的之生意盎然最直接的感应,而那种生、势和蓬勃,是我们在他重平面、重意向、重主观表现的“形式语言的开掘”中所感觉到的,也正是他绘画的这种表现便得他近几年的形式探索,他平面化倾向的绘画中,始终洋溢着一种生动和蓬勃之美。
面对自然和事物,语言和形式表现的挖掘是一个难题,对于克举而言,造化所开启的领悟和感应是使自然物象作为部件、碎片或者因素,组织出一个深长意味,正如他自己所写“是一介艰难的过程”。
其实就是在1996以前,他的那些“造型醇厚的人体和很有人情味的《黄昏》组画”,也和他后来的实验有着认识是的深刻联系,他的画面也是组合,是合心合意味的组合,在我看来,那时的绘画,是一层形、一层色,似乎是层层薄膜叠加,直到粘合成一个符合他情感趋向的、抒情和诗意的整体。
同时有意义的是,在此时,他造型醇厚的人物,清楚地映照着先是米开朗基罗后是马经贸部尔艺术的气魄和概括,在此处,米开朗基罗和马约尔的映照,是体量、是生命感也是细节和整体的协调、概括和整合,是这种整合后实现的意味和所质。然而,这种映照并没有使克举的艺术形象离开中国农民中国乡土的生气和蓬勃,离开人物地点和事件的具体和实在,实际上,他的艺术表现一直在注视现实感受和艺术借鉴,形式语言与情感和精神表现的合适关系,这个课题在他那里,不仅是思想认识的不断明确,而同时是具体实践和斟酌推敲的时时刻刻,重要的是,一贯性一直贯彻在他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和各个阶段创作成果中,年到这一点,我们就看到了克举各阶段艺术探索另的最主要不得最重在的联系、他深入纯化提炼的主要依据,看到植根于他艺术行为中的感觉事物和进行思想的原则和基础。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刘建平200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