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四君子画咏
二、秋菊
晚香独酌
黄花冷落日西斜,
秋风吹来有晚香。
不见陶潜东篱下,
相对寒灯独尽觞。
秋情寒香
折得东篱一枝秋,
欲上南山伴醉游。
人情尽付炎凉外,
寒香入画何处愁?
陶令篱边
东篱采菊弄秋黄,
落英常抱枯枝香。
看得世间风物变,
如今悠然两难忘。
香径归隐
黄花篱落又一秋,
不觉霜雪染白头。
看得寒香宜岁晚,
去问陶公住何处?
金英寂寞
山中野菊谁人栽?
独自寒亭泛酒杯。
陶公一去不知处,
路边金英寂寞开。
画时亦题:“陶潜一去不知处,路边金英寂寞开。”
东篱看花
人在路途身为客,
我心安处才是家。
何不把酒南山下,
自去东篱看黄花。
故园菊香
故园一别三十秋,
常闻雁声夕阳楼。
晚香犹记少年梦,
花黄花紫又花红。
画菊时亦题“晚香记得少年梦,黄紫青蓝赤霞红。”
东篱醉菊
日落南山坡,
晚香东篱歌。
买酒去陶家,
看谁喝得多。
傲霜晚香满地金
“女几之山,其草多菊”。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晚节不嫌知己少,香心如为故人留。”
无论是《山海经》的记载,还是《楚辞》的绝唱;无论是陶渊明的逸韵,还是袁枚的雅怀,菊,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血液之中。人们爱菊,亦如文人好清高、喜文雅、重人品,这与我国的历史、民族和文化渊源所形成的社会风尚、审美情感、道德观念相适应,也是古代文人的社会地位和思想感情决定的。菊的傲霜晚香、满地金英,与竹、梅、兰一样,正可寓意他们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
自五代黄筌有《寒菊蜀禽图》后,画菊写菊者才见名多。滕昌佑画菊,注重写生,“卜居开幽闭之地,栽花竹杞菊以观植物之荣悴,而寓意焉,久而得其形似于笔端”。而邱庆馀“独以墨之浅深映发,亦极形似之妙,风韵高雅,为世所推”。徐熙画菊,落墨以写枝叶蕊萼,骨气风神;赵昌之作,妙于敷色,注重精神;米芾写菊,“梅松兰菊相因于一纸之上,交柯互叶,而不相乱,以为繁则近简,以为简则不疏,太高太奇,实旷代之奇作也”(邓椿《画继》)。
宋以后,写菊者以墨作色者渐多。赵松雪、吴镇、高克恭、柯九思等写菊,大都疏略率真,不拘形似,直抒胸中逸趣。在明代,沈周写菊,气韵浑厚;文征明、唐寅、则多用水墨,得隽雅风致。陈淳之菊,淡墨欹毫,一花半叶,有疏斜历乱之致;徐渭则纵横恣肆,人狷介,菊也狷介。此外,项圣谟、蓝瑛、米万钟等都为写菊名手。八大山人画菊,笔墨简劲,似不经意,却写出菊之精神气质;恽寿平以“没骨法”写菊,清丽冷艳,飘逸洒脱,韵味悠长;石涛、王铎等也有菊画佳品传世。“扬州八怪”都善画菊,风格各异,内涵丰富。任伯年、虚谷、赵之谦等是晚清写菊名家,而吴昌硕画菊,色酣墨饱,挥洒纵横,花重叶茂,偃仰多姿,贞石疏篱,相映成趣,对后世影响极大。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崔子范等之菊画则各有胜擅。历代画家的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无疑都应当成为我们倍觉珍视和学习的优秀范本,而且具有极高的审美、欣赏和收藏价值。
注:这是为《菊谱》撰写的前言,原载《菊谱》,华艺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