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萌动——王克举油画展研讨会侧记

时间:2009-10-30 11:35:09 | 来源:艺术中国

ID为15685的组件出现问题!

整理:樊晓春

尚辉(上海美术馆研究员学术主持):1956年出生的王克举,是中国当代实力派油画家之一。1980年代初,刚刚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的他,便以自己的才华创作了《汛》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荣获三等奖,此后,他的作品频频入选各种具有权威性的全国美展,由此奠定了他在当代中国油画界的学术地位。

作为一个地道的山东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和浓厚的齐鲁文化特征。他的作品以表现乡村田园生活为主题,追求质朴、自然、恬淡和浑厚的审美意趣。早期较为写实,以刻画乡村的母子形象为主,造型简洁浑朴,试图通过对乡村生活小景特别是黄昏晨曦景色的描绘,抒发人类一种永恒的人本精神。此后,他从米勒式的乡土情怀转换到乡土景色的现代语言探索上,作品以明快、对比、互补的色块和跳动、写意的笔触,来展现他对于乡村自然景色的心灵感应。他的创作大都以自然写生为起点,但落到画布上的色彩和笔触都经过了心理的审美整合,最后的画面也许和实景相比,已是面目全非,但也正是这种整合,赋予了他的作品强烈的个性化语言和超越实景的心灵意象,这才是他对乡村自然的独特创造。

这些以田园、林木和庄稼地为主体形象的作品,让我们在上海这样一个现代化的都市里感受到强劲的“北方”气息、“北方” 色彩和“北方”气质,这是我们这个城市现在很少能体验到的一种审美感受;而“萌动”,则是他的作品里那种明快的色彩和富有节奏的笔触,在这个春天里给我们内心带来的精神张力。

杨松林(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油画学会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第一方面,克举从小生长在农村,他是地道胶东农民的儿子,这么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淳朴的生活状态。他的画中可以看到一种明确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定位。虽然,他曾在不同方向的艺术上游移过,但画中流露出的淳朴始终没变。第二方面,他是一个系统地接受过学院派绘画训练的画家,他在绘画上有坚实和深厚的基础,但是却从未受到过学院派的约束。他在艺术上的转变可以归纳为从规矩到自由,从传统到现代形态的转变,并逐渐显示出他成熟的艺术个性。第三点,他作为一名教师始终坚守着教师岗位,他善于把教学用于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理论。从教学角度来看,他的作品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从他近年来的艺术作品看,第一,有自己鲜明的艺术主题,这是由他的文化根源所决定的。例如高粱、玉米、棉花等等这些寻常题材,他却画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对生活形态有独到的挖掘和表现。他画中作表现的日出日落、四季交替等等都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的微妙关注。画家应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找到更真实的自己。第三,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率真、质朴、鲜活、自由的状态。他说自己经常乱画。这也说明了他的画从有法到无法,忘情恣意地在作品中呼吸。我感到画家能够在作品中随心所欲地表现个人的情感,但又不缺乏有规律的形式凸现,这一点很不容易。

邱锐敏(上海油雕院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克举的色彩非常感人,这是他独到的地方。虽然,他出生在农村,但色彩确实非常的洋气。有时我想,他画里的一些色调比较难画,例如绿色调、红色调,但他处理得非常和谐,整个色调也显得浓郁而优雅。他在表现风景时有自己独到的理念和追求。有时候,我在旁边看他写生,就会产生这种感觉。他的构图安排也不一般,令人印象深刻。

朱国荣(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我也感到他的画非常“洋”,“洋”中带有“东方意味”。前言中写道,他的画从写实主义到印象主义再到表现主义这三次转型,但是我认为“后期印象主义”对他的影响比较大。这种“洋”,是他接受表现主义的方法后回归东方精神的表现,有些高更的味道。作品在色彩上强调主观表现,这类作品的构成要素总的来看就是色块和线条,这在王克举的作品中表现得很充分。不足的是,画面中的小鸟、荷花等这种太具象的东西表现方法不够理想,有些不够整体。我认为奔放、强调整体、不拘小节是你作品的特点,画“土”的东西画出“洋”的味道比较好,很有个性。

 


徐芒耀(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第一次看王克举的原作,没想到作品那么大,你的画看上去像南方画家,画得“巧”。上海这个地方的画家很聪明,绘画形式比较多样。对于画家而言,风格是比较重要的,例如毕加索这类西方画家的个性风格就非常鲜明。这次画展的风格可以说是你以往画风的突变,这种随心所欲,对自然景象极富表现的画面应该是你写生后的创作,而非闭门造车。看了你的画后,觉得你离抽象画的距离不远了,你的作品不太强调空间,而强调平面,更注重色块的搭配和构成。从画中可以看出你对西方绘画有过深入研究。

谢春彦(上海中国画院美术评论家):欢迎克举从山东到十里洋场来举办展览。从传统层面而言,山东文化属于北方传统。山东出老“汉”、“土”的东西。王克举的作品给人的感觉非常现代、清新。他是一位浪漫、朴实而又抒情的画家,从他的画中可以透露出山东文化在当代社会出现的变化。他的作品是属于中国人的油画,这一点非常不容易。油画是一个外来的画种,他的画令我想起了王颉音与吴大羽的作品,作品都不写实,都是在总结了西方现代绘画后形成的新的图像,这一点在克举的画中表现强烈。现在所谓社会转型带动了文化转型,每个画家常常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我曾经与张桂铭谈到写实的问题,大自然中非常具体的东西,例如秋叶落地,很难用写实手法表现出这种意境。这种矛盾,常常纠缠着画家。王克举从写实走到今天这种风格很不容易。他要抛弃很多已有的东西,画中运用了中国画“没骨法”画树梢、乡村植物等,反映出中国油画上的新成就。

黄阿忠(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克举的油画色彩不是从生活中来的,尽管他经常画写生,但又是从生活中来的。这两点很矛盾。绘画就是如此,从生活中来又不是生活中的东西。例如,齐白石画虾、画老鼠偷油这类作品,素材可以说是从生活中来,但实际又不是生活现实的东西,经过了艺术的加工和处理。王克举画农村常见的景物,实际也是在画自己,他用色彩打动人。从情感上来讲,克举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生活充满了深厚感情,他的色彩是经过了美术学院专业训练后创作出的色彩,作品表现的灰色,灰到不能再灰,但组合在一起又是亮的。画中每一根树枝都充满了克举的情感,绘画要有感情才有气息,气息是衡量作品的重要因素。气息是从情感而发,如高雅、飘逸、超越都是气息,中国画论中早就提到过这点。

王颉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我感到克举的画很复杂,说“土”又有“洋”,说“现代”又有“传统”,说抽象又有写实,这实际就是从生活的提炼中得来的。但它不是生活的翻版,却又充满了生活味。这种复杂的矛盾可能就是画家生活的反映,一方面画里表现了农村的情景,另一方面画家本人又受到了来自学院派、外国绘画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在画中表现出了这种成长的经历。成功在于真实,这既有农村的东西,又有中国文化中似与不似之间的东西。我认为你不用听别人的意见,爱怎样画就怎样画,一定会成功。

刘曼文(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克举将描写乡土风景的作品画得非常华丽,但又能真实地表达了很朴实的情感,他的笔触坚实,很多作品把视点聚焦在局部画面,本人更喜欢这部分作品。他的画在构成方面更趋抽象化,但在具体表现上却是具象的。他的作品都是写生后完成,许多相互对比的东西并置在一起,形成了王克举作品的个性语言,让人看过很感动。

刘亚平(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他的画很纯朴,可以看出他画的时候很投入,全身心地投入,并长期处于这种绘画的感觉中。上海画家比较聪明,有灵气但画得不够厚重,而且大多数人都不会玩命地画。王克举的作品明显感觉到与上海画家不同,看了以后触动很深,有人觉得“质朴”,有人觉得“洋气”,有人觉得“有抽象的含义”,但是,不管他画得怎样,都可以看到,他的画很有绘画基础。他在画前作了很多准备工作后,再进行创作,这时候的绘画状态非常随意,也就是所谓“有法之后的无法”。他的这种投入的精神,又加之自然随意的绘画状态,经过一定时期后会有更大的成功。

张正刚(上海油雕院一级美术师):我主要比较关心作品的色彩方面。色彩对于画家而言比较敏感。王克举的色彩表现能力很强,画面的各种基本元素都组合得比较好。如果画家对色彩有感觉,对画面的整体控制能力强,那么画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他的画的色彩冷暖,互相呼应方面有个人的语言。我本人比较喜欢他那类大结构的画。那些作品主要是散点构图,整体效果平整,没有大的明显构成的东西,大色块基本匀称。王克举对色彩感觉厚实、有质感、不飘浮,整张画就像壁毯,不是因为色彩的亮度,而是因为厚重的质感。以前看过他写实的作品,今天看到的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色彩较强的敏感度。我曾经看到许多画家想从色彩里面走出来,但是很难,王克举的色彩就比较好。

侯滨(山东省青年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大家都认为王克举是个质朴的画家。在学校的时候,素描画得最好。后来,他就搞抽象画,最终我们都认可了。许多画家会觉得平时习惯使用的东西,突然要扔掉,总会觉得恋恋不舍。对于王克举这种大胆的尝试,我感到非常的钦佩。既然你的心胸宽广,善于运用写意的形态进行创作,类似这种具象的东西,例如画册中的鸟的样子,就可以不需要了。

林加冰(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80年代的时候,我对你的《农夫》印象很深刻,这幅画的色彩沉着,写实能力强,但是你现在试图将具象、抽象、表现融为一体。90年代末的时候,我在上海的画廊里看到你的一些作品,已经有一些变化,但没想到变化速度这么快。王克举在画面构成上比较注重树枝,线条的交叉,亮点、暗点的闪烁构成了画面的关系,这种画只有在写生的时候才会产生。不同的画家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寻找与个人情感相契合的东西是不同的,因此表现出来的情调也不同。另外,他的画面比较含蓄,但在含蓄之中又能表现出一些精彩而闪亮的东西。他没有被大自然所束缚,作画的状态非常自由,这与他以前所接受的色彩修养教育是大有关联的。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