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寒料峭之际,都会有大批艺考生踏上艰辛的赴考之路,这种艺考狂热在近十年间热度不减。有谁知道,走出艺术院校后,这些学生去哪儿了?这些昨日的幸运儿毕业后是否仍旧是时代的宠儿?他们是否还在继续秉持着自己的艺术梦想?
本报记者近日对4所艺术院校的50名毕业生进行了走访调查,希望得出的结论能给苦苦奋斗的艺考生及其家长一些借鉴和参考,也希望唤起社会各界关注艺术院校毕业生的生存现状。
调查样本:(共50人)
中央戏剧学院2004级表演系话剧影视表演专业25人
中央音乐学院2007级作曲系作曲专业2人
中央音乐学院2008级管弦系长号专业4人
中央音乐学院2009级管弦系长号专业2人
中国戏曲学院2006级舞美系舞台美术设计专业16人
中国音乐学院1999级声乐歌剧系声乐专业1人
记者近日通过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和书面、电话采访了50名艺术专业毕业生以及他们当年的任教老师。这些毕业生分别来自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4所艺术高校,他们毕业时间在2004至2013年间,有的已工作3年以上,有的则是刚工作不久。
近一半没有稳定工作
调查结果显示,在50位受访对象中,约56%的毕业生有稳定的职业,或是进入国家级乐团、剧院,或是签约大型演艺公司;24%的毕业生为自由职业者或有临时职业,这部分人没有固定的签约单位,多从事中小学艺术培训班的任教工作或是自行带班,也有部分靠接“短活儿”来获得临时性收入。
另外,12%的毕业生正在读硕或读博深造;6%的毕业生选择了出国留学;有2%的毕业生属于无业、待业状态。
仅4%的人彻底转行
在参加工作的这部分毕业生中,以就业方向来分,近70%的毕业生从事的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26%的毕业生从事的是与所学艺术专业间接相关的工作,有4%的人彻底转行。对于本专业的态度,大部分人仍然保持着热爱和兴趣,只有极少数人后悔选择本专业。其中,将本专业继续作为事业发展的占到50%左右。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个艺术门类就业情况之间差异较为明显。中央戏剧学院2004级表演系本科班班长刘继勋表示,全班25人大部分继续做演员且目前在拍戏,13人进了北京人艺,10人签约了演艺公司、自己接戏,只有2人转行做了其他行业。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常平表示:“作曲和其他艺术门类有很大不同,它要求学生的创作能力是梯度性增长的。学习作曲的学生大多有较高的艺术追求,所以60%的作曲系本科毕业生会选择继续考研。本科阶段大多只能完成一些流行乐方面的基础创作,至于交响乐的大型创作,不到研究生阶段是创作不出来的。”
成功太难成最大阻碍
对于艺术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行业中的哪些现状阻碍了他们的发展等问题,有人认为成名或者成功太难成为最大的阻碍;市场较小、机会较少、艺术人才与就业市场供需极度不平衡,显然是阻碍发展最大的客观因素;薪酬、待遇较低,投资大回报少也被部分人所抱怨,这难免影响艺术生从事艺术行业的热情;也有人认为竞争、压力大,工作强度大,行业面临市场升级等是不容忽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