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杨冬江:教育 实践 探索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1-07 17:04:39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人物档案:

杨冬江,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清华美院装饰材料应用与信息研究所所长,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陈设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TRENDS诠释》杂志中文版艺术总监,《LUXE莱斯》中文版和《FURNITURE》中文版编委。 

2013年9月2日至9月15日,第七届国际“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记者采访了活动发起者和主要负责人杨冬江。在学生眼里杨老师是“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他总是精力充沛,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主持各种项目,都是一丝不苟,而且非常高效。”随着专访的深入,我们看到了这名设计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对于当代设计教育、设计实践和推动设计发展的不懈求索之路。

专业教学——“由技入道”和“设计落地”

  

上杨冬江的课,学生感触最深的有两点,其一是杨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其二是对专业基础的严格要求。

“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为此我常跟学生强调两个词:‘设计落地’和‘由技入道’。‘设计落地’指的是将前沿的设计理念融会贯通,应用于实践,‘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等不应只停留在口号的层面,应该具体落实到设计中;‘由技入道’指的是同学们要同时注重提高专业基本功的和扩大眼界,没有过硬的基本功会浮躁,而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利用综合性大学的良好平台进行不同学科的交流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也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

“创意未来—装饰材料创作营”就是杨冬江对环境艺术教学领域进行思考和总结后的成果。该活动自创办以来已举办了7届,每年选定当今设计领域的热点作为创作主题,组织国内外一流设计院校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企业参观调研、材料知识专题探讨、概念研讨、概念发布、创意制作和成果展览等。活动邀请资深建筑师、室内设计师进行专业指导,由注重设计、技术先进的专业厂家提供材料和技术支持,使学生有机会将专业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和合作意识,拓展了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国内企业自主品牌的开发和企业文化建设也起到积极的推动。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的成果及影响力受到专业院校和行业的广泛认可,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广作用。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以及韩国首尔大学、京畿大学、淑明女子大学等知名学校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材料训练营作品展示)

(材料训练营作品展示)

(材料训练营师生合影)

(材料训练营作品展示)

 

设计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关乎衣食住行”

“将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行业引领者”——这样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对学生起到更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他主持和参与了多项设计项目,从90年代的国务院外宾接待中心设计,再到近年的胜山遗址公园环境景观设计、广州车展东风日产展示空间设计、北京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心区环境及公共设施设计、上海世博会北川羌绣展示空间设计、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室内装修总体设计、山东如意集团科技研发中心景观规划及室内设计等。每项设计都一丝不苟,功能与美感兼具,深受好评,其作品在全国美展、全国室内设计大展等重要赛事中多次获得金奖、银奖等奖项;他本人也获得中国室内设计成就奖、中国陈设艺术推动奖、设计行业推动提名奖、全国有成就的资深室内建筑师称号,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得他在课堂上能够将专业教学和实际主持的案例相结合,深受学生好评。

良好的设计理念是优秀设计的先决条件。那么设计师又该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呢?杨老师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设计师,首先一定要认真负责,切实考虑甲方的需求;其次环境艺术设计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很强的体验性,设计师应勤于思考,正如老一辈艺术家所倡导的关注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要做一名“生活家”才能做出好的设计;同时,设计师不同于艺术家,注重美感的同时需要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取得平衡,理性的关注设计的各个细节。比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灯光照明、新型材料的应用等,周到的细节才能成就好的设计。

  

杨冬江部分设计项目:

 (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室内装修总体设计)

(大唐东营电厂综合楼及环境景观设计)

(如意科技集团研发大楼)

行业探索——“为中国而设计”

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促进中国设计与世界设计的交流、寻求先进理念的指导实践等已成为必然趋势,除了认真做好教学和实践工作,杨冬江在探索行业发展方面也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艺术设计行业发展初期,院校教师更多的是承接实践项目,新时期随着环艺市场的发展,各种设计公司异军突起,良莠不齐,科研工作者应承担起新的责任,我们有必要对设计源流和设计的发展前景进行思考,进行更多前沿性和探索性的研究。”

他的博士论文《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是业内第一本梳理中国室内设计风格源流的专著,这本专著对于环境艺术领域的研究和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了解我国设计风格的传承,寻求符合中国设计发展的道路,是我们专业工作人员的重要使命。”

奥运会后大量境外建筑进入中国,这一现象引起业内人士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2010年,杨冬江作为总策划推出18集纪录片《为中国而设计—境外建筑师与中国当代建筑》,引发了人们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广泛关注并受到各界好评;2010年,他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完成大型系列片《为世博而设计》(共10集),该片成为记录上海世博会优秀建筑从创意到建造全过程的重要文献。

作为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他主持策划了大量专业研讨会、专业展览和设计周,对设计领域的众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近些年,他致力于国际设计展的策划与运营,先后担任首届国际金属艺术展策展人;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组委会秘书长和“创意联结”单元联合策展人;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组委会秘书长;2013上海国际设计展“逆光之城”单元策展人,这些活动引发了社会对设计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我做这些工作的目的是希望将更多更好的设计介绍给公众,让公众了解设计背后的故事。这些活动本身也折射了中国设计在当代的发展。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总计和思考设计界的未来发展,希望设计师、制造产业、社会公众能密切联系,联结成一个产业链条,相互促进,中国才有望成为真正的设计大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杨冬江在谈到自己各方面成绩时多次提到了“幸运”,但我们看到的是这位环艺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设计求索之路上的远见卓识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组织和开展这些活动并不轻松,短期内一些好的想法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但我们仍然要坚持做下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记者团 劳丽娜)

(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

大型纪录片《为中国而设计—境外建筑师与中国当代建筑》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