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是典型纯血统的中国人,虽然入了法国籍,大半生生活在巴黎,受足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和融化,好在从童年所受中国文化的血脉还没有完全丧失,血管里流着中国人的血液,故有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是他得意之处,也是优势所在。赵无极的抽象画,许多“格”极具东方风格和神韵,这是西方专家的看法。
或许因为有东方(中国人)的理念、情感和观察方法,与西方的抽象画迥然不同,从组形到趣味都各异其趣。一个东方人则可能无此强烈的感受,谁是谁非也很难简单论之。赵深通油画,技艺娴熟,油彩技法当然没有问题,以大象、意气为对象,表述自己的心象体验,特别是以宇宙间的云气和声光(音)为根据,奏响色彩宏肆壮阔的华章。这些东方的哲思西方也有,但表现的趣味不同,是他价值之所取,约有以下几点:
一、整体性。“一起来”、“连起来”、“把画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相互联系、相互交感,产生共振、共鸣的效果,决不割裂,孤立的拼接组装对象,这里最传神的关键词就是:“呼吸”,画面要呼吸,物象要呼吸,色彩光影要呼吸,无处不在呼吸,也是典型中国画的理念。有呼吸就活,就有了生命感,就生动,在中国书画理念中,呼吸的观点无处不在,同义词如张落、张弛、虚实、顾盼、相应、往复、伸缩、摇曳——最经典的哲理就是“一阴一阳”,这个阴阳之道还远远超过了呼吸的小范畴,而是包容了一切的“道”。中国书画最典型的基础技法就是“一勾一勒”,也是呼吸的精确表达。
二、空——愈空愈辛苦(愈着力愈费功夫)。他指的是虚处,大多指虚白处,这也是中国画的理念和处理方法。空而不空,空中有物,有些意思是相同的,但中国画的“虚”意思还要丰富,不仅仅是指空白。
三、光色的颤动。有颤动自然生动,就明亮、就醒目,不会灰闷。
四、观察。怎么看,不是技巧问题。这符合“澄怀观道”、“以象媚形”的思路,静观才能悟道,然后表现为观,就是观察、静心的体察感悟,有心得体会,有所发现,有表现述说的欲望和冲动。这时的欲望和冲动就成为想画的内心需要、根据和张本,也就是画意。写意的意思所在,不是去描摹对象、克隆对象。故“观”的首要性就是中国画的重要理念。
五、“画画不可能事先想得太多,不能先有个准备”、“画了再说”、“随机性”、“偶发性”、“即兴性”都是符合中国画的理路。愈理性愈僵死,那不叫“画”不叫“写”,而是“制作”、“模仿”在“抄”。因而是“匠”的范畴,不能算是“艺术”。
以下有几点异议:一、临摹。赵反对临摹,不论是重复别人还是重复自己都是“抄”,不是创作。临摹是国画学习的必由之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不能一概否定。临摹就是仿,就是照抄,就是千百次的重复,了无生意,扼杀创意,养成恶习、老套子、因袭守旧、不求革新——其结果是遗患无穷,自取毁灭,死路一条。这种情况的确是真实存在着!但这是对临摹的错误理解,是不善于临摹,而不是临摹本身的错误,故不能全盘否定。(如何正确对待临摹的问题可以另外讨论)
二、绘画的国际性问题。国际性的绘画,似有一定的根据。1.地球越来越小,交往方便频繁,已成为共同体、地球村。2.民族和文化的交往、了解、传递加快,再加上发达的印刷术、影视新媒体、互联网的强大,经济文化加速了融合。3.人种的流动、融合、杂交趋向普遍,都倾向一体化、平均化、统一化的趋势,这是一种推理性的预测,远远不是生活的现实,这过程也将遥远而漫长,也将曲折而复杂,是一种怎么样的现实状态也不可能预知,不可能以现实去推想将来的现实,正如唐人不画元人的画一样,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不画20或21世纪的绘画一样。历史的现实告诉人们,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不可能完成超时代的事业,故这种设想是不确切的。
按赵无极先生的主张,画前不应该想得太多,只有对着模特儿动笔画时才知道干什么,应该怎么样画,该怎么样去解决问题,之前想很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国际性”不也是这个道理来着,国际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现实,高谈什么主义什么性,不也是空谈吗?我很赞同刘大鸿的意见,他说“艺术所谓国际风格是最可怕的,这也是包豪斯被唾弃的原因,抽象艺术最易国际化”。在全世界各民族的人类还没有融合为一体之前是不会有真正国际性的画家的。在漫长的融合过程中将有无数变化的形式。现阶段总是以保持自己的特性为关键,因而应该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性的”提法为恰当。艺术没有了各自的个性还有什么艺术风格可言,都一个样一个面孔也不成为艺术的国际性,自然这样说可能曲解了赵先生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