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美国著名中国美术史学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捐赠我院图书馆的个人研究藏书共计一百一十二箱,2000余册,从加州伯克利顺利运抵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这是继2007年贡布里希捐赠图书之后,学院图书馆接受的又一笔由国际顶尖艺术史学者捐赠的专业艺术图书,对于我院未来学科建设、创作研究和教学,特别是对于拓展中国美术的学术研究和创作的国际视野,借鉴、吸收国际最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研究的成果,乃至在世界美术的语境来理解和认识中国艺术的伟大成就,都具有重要的学术资源建设意义。
高居翰先生曾长期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教授,他运用风格分析方法研究中国美术史,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他的《气势撼人》、《山外山》、《江岸送别》、《隔江山色》等著作,在中国学界受到广泛的推崇,知名度极高。而高先生本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与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了联系,此后,与学院保持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往来,先后多次到学校讲学,他是1997年中国美术学院设立“潘天寿纪念讲座”的第一位受邀主讲人。
今年年初,范景中教授获悉高居翰先生有意将自己的个人藏书捐给中国美术学院,他深知此事意义重大,期望高先生藏书能够落户学院,与贡布里希藏书形成互补。为此,他努力促成高先生捐赠个人藏书给学院的愿望的实现。他在第一时间与学院院长许江教授和学院图书馆取得联系,得到了许江院长的大力支持和图书馆的积极配合。许江院长认为,高居翰先生代表了西方学界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高峰,他的个人藏书对于学院的学术资源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他坦言自己也是高先生的粉丝。他要求学院图书馆把联系落实和接受高先生捐赠图书作为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任务加以实施和完成,王赞副院长也对相关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图书馆成立了以馆长张坚教授为首、馆员曾四凯博士和艺术人文学院青年教师范白丁博士为成员的工作团队。在美国普吉湾大学教授、中国美院客座教授洪再新先生,以及国际教育学院教师高昕丹博士所做的大量先期联系工作基础上,工作团队与高居翰先生和他的助手取得联系。张坚馆长通过电子邮件往来,与高先生充分沟通情况,使他了解学院图书馆目前的开放流通现状,消除他对捐赠图书在未来的流通使用方面的一些疑虑,并与他最终商定工作团队赴伯克利接受捐赠图书的工作日程安排,以及图书编目、翻译、整理、联系与确定托运公司等事宜和细节。此外,学院办公室、组织人事等部门也为图书馆接受捐赠图书的相关事宜提供切实的帮助和重要工作资料与信息。
图书馆工作团队于3月6日抵达伯克利。团队在伯克利经历了20天的紧锣密鼓的工作,按照预定的日程,完成了2000多册的图书整理、编目、题名和出版信息的翻译、装箱及办理托运的任务,全体人员于27日回国。回国后,又全程跟踪这批书籍的国际托运进程,与委托运输方保持即时联系,及时了解货物在美国的出境许可、入境中国的海关检查和运输等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商议和寻求解决之道,最终使得这批珍贵书籍安全顺利抵达学校。过程中,图书馆的牛筱桔副馆长、办公室、流通阅览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为高先生捐赠图书落户图书馆做了许多细致的配合工作。
工作团队在伯克利工作期间,高先生特意安排大家参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艺术史系、艺术史与古典学图书馆、伯克利加州大学东亚图书馆、伯克利加州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档案中心等学术机构和单位。而事实上,也正是在他引荐之下,伯克利加州大学艺术博物馆和太平洋电影档案中心亚洲部主任白珠丽(White Julia)代表艺术博物馆向学院图书馆捐赠了700多册近年来欧美国家一些重要艺术博物馆的现当代艺术展览的目录,这些资料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当下艺术创作和展览模式的信息。
作为一位杰出的研究中国美术史的西方学者,各种因缘际会,使得高先生经历了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里的一些重要事件,亲眼见识大量中国古代美术的原作,也接触到了当时在中国美术研究方面的一些最出色的学者和艺术家。他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到中国大陆是在1973年,他是作为美国考古学者代表团的一名成员,之后,就有了中美之间的著名的乒乓外交。他说,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艺术史家的说法,所以,他的身份是考古学家。高先生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归结起来,他认为自己的研究所依托的是眼睛,简单地说,就是要用眼睛、用观看的能力来说话,要关注画作本身,要倡导视觉艺术的研究,而他对自己的观看能力也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自信。工作团队在伯克利期间,因为是住在他的家里,所以,经常有机会与他进行饶有兴味的日常交谈,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包括对当下美国学界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评点,他自己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者的区别,他与欧洲、中国的艺术史学者和艺术家的交往,他特别提到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与贡布里希相识的经历,与范景中教授首次交往的情形,他还论及了中国画作的鉴定方法,建设中国古代美术图像库的设想,艺术史的风格分析和社会与文化关照的问题,早期德语国家学者的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特点,以及近年来所从事的对于中国古代女性艺术家的研究等,而在专业之外,他谈得较多的是欣赏古典音乐方面的一些感受和心得,在与他的交谈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位学术底蕴深厚、见解睿智和犀利的学者近乎孩童般的纯真、坦率和些许的执拗。
高先生已届耄耋之年,行动多有不便,日常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他的位于伯克利镇的一栋二层小楼的底楼。目前,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中国美术和美术史的系列视频讲座上,他是希望让自己多年教学和研究心得和成果通过互联网的视频课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不过,他也说,这些视频课程并不是要去代替各个大学里正在进行的相关课程,而是希望它们能够在世界范围里给对中国美术感兴趣的学生、学者和普通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进入和理解中国美术世界的通道。他相信,基于视觉分析和阐释的艺术史,是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阻隔的。在他的书房里,并排放着两台苹果一体机电脑iMac,左边一台存放着大量珍贵的美术作品图片,一个庞大的视觉资料库;右边一台储存文本资料,这两台电脑恰似高居翰先生自由翱翔于学术天空的双翼。
高先生捐赠的藏书主要部分是欧美国家自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代表著作,欧美国家的中国艺术收藏家的著录和相关资料,以及西方学者翻译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各类著作,涉及的领域有中国古代文学,其中有宇文所安翻译的《初唐诗》、《盛唐诗》);哲学类包括《儒家之道: 中国哲学探讨》、《禅的精神:远东地区的生活、工作和艺术方式》;宗教类,诸如《九歌:中国古代萨满教研究》、《十至十七世纪道教文献通论》;早期出版的画册,有日本昭和四年(1929)、大冢巧艺社珂版精印本《唐宋元明名画大观》、昭和六年(1931)大塚巧艺社珂版精印本《宋元明清名画大观》等。这批藏书对于我院的美术史研究和美术创作无疑是弥足珍贵的,某种程度上讲,是弥补了我院图书馆典藏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资料的缺憾,有助于我们在国际学术视野下审视中国古代美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在全球艺术语境下的影响力,启发和拓展我们对于自己国家的美术传统的研究新思路和新领域。
高先生捐赠的书籍已经来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新家,而面对这些穿越千山万水、凝聚历史时光的包浆的书籍,在我们的眼前是清晰呈现的高先生与这些书籍离别的情景:那天,他站在自家的小楼门口,与这些陪伴了他几十年的老朋友们挥手告别,他说:“Farewell, my friends.”(再见了,我的朋友们!)。也许高先生今生已不太可能再来杭州故地重游了,来翻阅、抚摸这些他所珍爱和熟悉的书籍了,但是,我们坚信,他的这些书籍是会把他的学术生命带到中国美术学院的,它们会在学校的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活动中,化身为一股薪火相传、长盛不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