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2013年6月28日,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柏林中画廊以及成都K空间共同主办的“当代艺术在中国,1990—2012”柏林中画廊2013年度研究(展览)项目之“艺术实践Ⅱ:媒介与实验”成都论坛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正式举行。据了解,论坛由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鲁明军策划,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汪民安担任学术主持,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陆兴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浙江大学博士张晓剑、北京电影学院博士杨北辰、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董冰峰、《艺术时代》杂志执行主编康学儒等学者应邀出席论坛并进行发言。
现场,论坛第一场以“视觉与知识”为主题展开,由陆兴华担当主持与评议,汪民安就“福柯的绘画考古学——侧重《宫娥》”进行了主题发言,姜宇辉则以“儿童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为题展开论述。论坛第二场针对“视觉与叙事”开启,鲁明军的发言主要围绕“视觉叙事与绘画史句法的新探——围绕达弥施‘云的理论’的讨论”;张晓剑则沿着“反剧场化”传统,谈到弗雷德的马奈研究,为“重新认识马奈”增添了话题;杨北辰亦就“电影是否存在着图像学研究的可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此外,在论坛第三场中,董冰峰对1990年代以来的录像艺术、新媒体艺术和纪录片等进行了梳理,抛出了“影像艺术实践就是电影和社会的关联”这一话题。陆兴华就当代艺术策展与新政治之间的纠结做了陈述,引出了“‘朝圣或占领?’这一选择,在当代艺术策展中,正成为一条最重要的艺术-政治策略分界”这一观点。同时,当论坛进行到第四场,话题便回归到一个具体的个案——“忽北切:余极新作”专题讨论,各学者在对“忽北切”各抒己见之余,还对余极作品的拓展方向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共同期待着余极下一次的新作。
另悉,本研究(展览)项目计划将利用一年的时间,通过文献梳理和系列展览、讨论及出版等相结合,先后从“艺术实践Ⅰ:问题与立场”、“艺术实践Ⅱ:媒介与实验”、“展览实践:空间与生产”、“批评实践:现场与知识”、“机构·媒体·教育·市场”等五个不同的角度,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力图呈现1990-2012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的状况。期间,将配合展览,依次在国内和柏林两地各举行五次专题论坛和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