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美术、经典、大师,我们会想到齐白石、张大千;当提到美术教育,我们会想到首开人体模特写生的徐悲鸿。可是在上海书展中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的一套丛书《美术大师教育经典》中,既没有提到齐白石、张大千,也没有提到徐悲鸿。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书展现场的东方网视频演播室中,对丛书的编纂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协副主席汪大伟先生进行了采访。
东方网收藏频道记者:各位东方网的网友大家好!这里是位于上海书展现场的东方网视频演播厅,我是主持人宋振喜。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美协的副主席汪大伟先生。如果大家对汪院长不是很熟悉的话,那你一定去过南京路的下沉式广场或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世博博物馆。这些都是汪院长整体设计的作品。汪院长,您能帮我们解读一下“大师艺术教育经典”这套丛书吗?
汪大伟:这套丛书是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支助,和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这一套大师艺术教育经典。
最初我们想通过对共和国的艺术教育进行梳理,在梳理过程当中发现:每一个学科每一个专业都有这么一个带头人,而这个带头人恰恰也正好是他们在共和国成立的时候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学校,从一个全新的专业开始当学生,后来在专业过程中,他们又成了这个专业的带头人,又成了教师,又对这个专业的发展倾注非常的全身心的心血,把这个专业打造成现在国内的都是一些品牌学科。
严格意义讲,他们是共和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而这个奠基人,我怎么去给他定义?实际上我们讲到中国的艺术教育,大家马上就可以想到是徐悲鸿,想到是刘海粟,他们是开创了中国的艺术教育的先河。在共和国的美术教育中,我们丛书里这十位都亲身经历了这个学习过程,也亲身经历了这个教学过程,又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自己的完善,构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带出了一批一批艺术大师和成才的艺术人才。他们可谓是共和国建立的新型学校的美术教育体系的奠基人。
我们选的这十位,国画是方增先,国画工笔是顾生岳,油画是靳尚谊,雕塑我们选的是潘鹤,美术史论选的是王伯敏,另外还有两位老外。你会觉得很奇怪,他们是造型艺术教育的佩希科夫和玻璃艺术的布华顿。
所以,整体来讲,这套书就是共和国美术教育的奠基石的教育大师们的经典。每个人都分为三部分,艺术人生、艺术观念、美术教育的观念。这套书某种程度上是做一种是史料性的记载,这十位大师是今后在研究共和国的美术教育史过程当中绕不开着十个人。
我们编撰的那个过程前后经历了五年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套丛书也是一个经典,一个奠基石。
东方网收藏频道记者:这套丛书前后经过5年时间的编纂,一定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花絮,包括书中的精彩章节,您能让我们的网友“先听为快”吗?
汪大伟:首先是要感谢那些老先生非常支持、配合。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甚至包括最早的五十年年代自己做的读书笔记拿出来,把自己的教学笔记拿出来,包括他们和学生交流的一些书信都把拿出来,供我们收录。在老先生的配合下,在老先生的支持下,特别是老先生的家人们也都很支持。
比如当时我们第一个找的方增先老师,我说:“方老师我们想给你做一个教学总结,因为你画册出的很多,大家对你的作品都很熟悉,但是对你的艺术教育呢,大家并不了解,特别是你带出了这么多的国内都是赫赫有名的学生”
方增先先生最初表示,说大伙太忙了写这书很累的,他自己事情也多,再说呢他希望能将自己有生的精力集中在创作、教育上。但后来谈到他的老师潘天寿,方增先说现在有很多研究、解读都偏离了潘天寿的原意,曲解潘天寿,并误导现在的许多学生。方增先先生马上就意识到,他有这个责任把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坚持的东西要系统的留下。由此,我们获得方先生的支持,在关于他的章节中,增加了许多方先生的教学体会、学生的写生实习、还有很多学生回忆方先生的教学等很多好的内容。
在我们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同于一般的市场化书籍,这套丛书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共和国美术教育史树碑立传,历史五年,不但内容丰富、翔实、来源可靠,选取角度也独到和有历史意义。
此外汪大伟院长还谈到在艺术品市场化、商业化的背景下,美术教育如何与上海的发展同步、服务社会。对于有治愈美术创造、创意设计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借鉴价值。(文字来源于访谈视频录音,整理后未经本人审阅)(东方网: 宋振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