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拼爹”后,“拼同学”再次成为流行词:最近西安有位富裕的家长(微博),明知孩子成绩不好仍要花8万元报名,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结识好同学,以备日后办事有“硬关系”。教育专家指出,只为积累人脉的拼同学,将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学生和谁做朋友感觉最重要
“和谁做朋友是因为聊得来,不会看对方成绩好不好、父母在哪里工作。”记者上周就拼同学话题,在本报小记者团中进行了调查。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在交朋友时并不会过多讨论家庭背景及父母的收入情况,他们更看重对方能够有共同话题、爱好以及性格因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学们之间话题和爱好的形成,这方面的影响可谓是潜移默化的。
中国政法大学(微博)心理咨询中心一项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的原因之一。“那些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经常聚餐、出去买东西,他们一顿饭花的钱够我吃一星期的。”高校大二学生小妍说,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有许多共同的话题,比如说起品牌和时尚,她根本插不上嘴,只能把自己“藏”在自习室里啃书本,而室友们见她整天拼命学习也难免冷嘲热讽,这让她越来越压抑。
家长最真情谊应不应该早作打算?
“拼爹”之后“拼同学”,家长怎么看?调查中,大部分家长表示“拼同学”的想法过于功利,并不靠谱。不过也有一部分家长表示,正因中学的情谊最真,才要尽早为小孩投资人脉。“我让他上名校,不是非要让他学习多好,而是让他交一帮名校里的好同学,你想想,名校里的那些同学都很厉害,就业后在各行各业肯定是出类拔萃的,我儿子有了这些同学,就有了强硬的关系网,以后在社会上办个啥事情不是很容易吗?”
调查还有很多地方在“拼同学”
走访中记者发现,其实一些教育机构已经打着“拼同学”旗号,向家长渗透这方面的“门道”。“我带着女儿去了留学(微博)中介,工作人员推荐我们上英国常春藤名校,他们一直强调在那里读书,接触的都是高端人才,将来孩子会有很好的人脉。”
实际上,热衷于“拼同学”的不只是为孩子谋划的家长,形形色色的“总裁培训班”、“MBA(微博)高级研修班”中,有多少人抱着“拼同学”的目的混迹其中?甚至“拼同学”也不只是一种个人行为,当各类学校在校庆活动中推出所谓“杰出校友名录”时,这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拼同学”?
专家教育资源不均衡所致
“关系”本是中性词,建立高层次的社会关系,并不必然意味着投机取巧、腐败交易。只不过,如今该词汇在社会中的污名化,难免让“拼同学”受牵连。“拼同学”实则是在拼一种概率,即名校学生的成功概率相对较高。追根溯源,这种高概率来自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衡——进入好小学是进入好中学的先决条件,进入好中学是进入好大学的先决条件,而毕业于名牌大学又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先决条件,于是家长“拼”名校就更可能为孩子“拼”出来良好的未来关系。与其说是“拼同学”家长的价值取向有问题,不如说是不均衡的教育资源让家长只能被牵着鼻子走。
按理讲,作为师大校园媒体《继之青年》的负责人,李瑞雪是崔博翔和刘薇的“上司”。但在学校里,这两人却给这个“领导”取了一个霸气十足的外号:“能量帝”。几年时间里,三个人也互相选择彼此,成了最贴心的“铁三角”。用他们的话说,因为这段友情,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