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表达方式的艺术,它的形态和所指涉的方向是多元的。每个人选择艺术的目的可能完全不同,一个人在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态度和表现,并不能代表他的方方面面。而且,艺术家在每个“此时此地”的艺术表达,只是他阶段性的关注、体验、思考范围的曲折体现,随着情境的流变而流变。
当下所谓的“青年艺术家”,大致是指出生于1980、90年代的艺术家。他们在艺术方面所关注的问题以及具体表现,是难以清晰、准确描述的——中国各个地区的发展非常不平衡,青年艺术家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差异非常大,再加上其它具体而微的复杂因素,“青年艺术家”们彼此间的差异甚至可能大于相同之处。而且,青年艺术家与“非青年艺术家”既有大致的差异,但也有很多趋同之处。
所以,就笔者目前的体会而言,只能宽泛的大致描述:与年长的艺术家相比,很多青年艺术家更加注重自己真切细腻具体的亲身体会(这也让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度进一步拉开),而不是看似宏大激越却空泛的、概念化的、与自身无涉的。因为对真切具体的注重,他们在表达方式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在表达方式的准确度、丰富度、个人化和当代性方面,他们有了进一步的推进、拓展。这些特点,让他们显的独立和多元。他们所关注的问题、领域各不相同,但如果通过交流,可以互涉。
当代艺术不是命题创作,个人志趣不宜强求。立足于“此时此地的我的感受”,是当代艺术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否则,即使再貌似宏大,也因出发点的空洞而难以让人认同。从这一点来看,这些青年艺术家的出发点是可取的。从自身出发(即使它是琐屑的、私密的) ,可以因其体验和思考的真切而动人,也可以把很多问题进一步推进和具体化。但,如果以此为据索性对在全社会范围内显得重要的现实问题不闻不问,淡漠或隔绝自身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则又另当别论了。从作品所涉的范围来看,到目前为止,寥寥无几的青年艺术家与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发生关系,当然,这个现象本身可能就是这个时代的重要问题。
这些青年艺术家成长于由强制性政治社会部分地向市民社会转型的时代(中国的这种市民社会,是在政府主动和适度出让支配权后形成的),中年艺术家们痛切的历史记忆和政治伤疤,对他们而言是比较隔膜的。他们更倾向于关注相对而言“去政治化”、“去公共化”的私人生活领域,从个体自身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远离政治纷争,回避社会批判,疏远抽象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