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美术馆被艺术商业绑架所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15 14:21:11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艺术

广东美术馆在2011广州三年展启动展上因为拒绝冯峰讽刺三年展赞助方爱马仕的作品展出而被批评艺术向商业妥协

 

2012年,与上海有关的美术馆重要事件将有:上海美术馆转身为中华艺术宫,落户世博会旧址;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前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新馆将要开馆;王薇、刘益谦的“龙”美术馆即将建成;余德耀基金会的美术馆落户嘉定;此外,民生美术馆在北京798旁边要做个6万平方米的美术馆也被传得沸沸扬扬……一系列动作似乎表明,一个新的美术馆时代——尤其是植根在上海的美术馆时代——即将来临。

在所谓的“艺术界”中,美术馆对于艺术史的重要地位和强大的学术研究功能目前尚无其他类型的机构可以替代。与此同时,中国的艺术市场(不是“中国艺术的市场”)迅猛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关心拍卖公司、画廊、艺术基金、艺术经纪等直接与商业运营有关的话题或信息,对艺术品价格的关注更甚于关心价值的产生,对艺术品流通性的关注更甚于艺术的内在关联,对艺术经营的关注更甚于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大多数人、甚至很多在艺术界工作的人士也分不清美术馆与画廊艺术中心的功能性差异,也分不清美术馆的展览与画廊的展览有怎样的不同,再加上一些美术馆直接通过展览从事艺术品的简单商业化,搅乱了公众的认知。

从1850年世界第一座现代的美术馆诞生到现在,美术馆有过两次重要转变。一次是美术馆从博物馆系统脱胎、独立,形成自己的系统,由专业团队进行管理;第二次是美术馆通过教育延伸走向大众,成为一个社会公共机构。经过这两次转变,西方的美术馆系统比较成熟,也有了经济上的自循环系统。

但是,中国的美术馆并没有亲历这两次过程,而是直接进入转变之后的模式。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与国外的美术馆相比,中国美术馆的生存之道非常缺乏长久、有效的踏实性。资金的缺乏一直成为它们的悬顶之剑。本文文首提到的几个美术馆要么由政府拨款,要么由企业投资,其资金来源均无法完全通过自身运作形成内循环,这个现状很让人为它捏一把汗。

近年来艺术市场的红火给了画廊、拍卖公司等艺术经营机构以重要契机,美术馆在这样的局面下,就资金而言有点“闹中取静”的意思。怎么办?是参与进市场分一杯羹,还是甘愿清贫等待输血?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