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校区设计被世界认可
2000年,王澍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正是在这里,开始了他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王澍是一位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的建筑师。他提出重建本土建筑学的主张,专心于设计和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为代表的独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在象山校区的设计中,王澍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对此,王澍表示,象山校区是由中国本土特点与现代建筑的相结合的一个实验,但没想到会被世界如此认可。
王澍:这些年全世界的现代建筑的探索,尤其是现代和地方性的结合比较多。这个作品它的规模、力度、原创性,都是罕见的突破。所以它在世界上才会有这种震撼级的反应。它的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和自然对话的观念,当然还包括其他的线索,比如说我们用了大量的回收的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施工的结合。包括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运用和现代的建造技术的结合。它是一个综合的成果。我们做的时候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当然大家也觉得很好,但是如果放在世界的角度上,这么大规模,一个学校给一个年轻的建筑师这么大的信任,来进行这种原创性的创造,非常的罕见。所以它在世界上才会有这种震撼级的反应。
中国城市建设缺乏思考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了王澍获奖的理由: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对此,王澍表示,这太过于褒奖自己。而对于很多人所关心的中国在当今的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
王澍:中国的城市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里面,传统的这部分被破坏的很厉害,有非常多的高层建筑出现,可能是还发展太快,思考太少,就不认为这里面有太多的文化的问题。实际上它直接冲击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反过来,我们这么大的人口,高层建筑是不可避免的。我觉得还是比较缺乏这种原创型的带有思考的探讨。
王澍认为,作为一个当代的建筑师,或者一个当代的艺术家,一定要对当代发生的问题有反应,有回答。
王澍:当你看到到处都在拆老的建筑,有那么多的材料,原来非常有尊严的呆在老的建筑上,忽然变成了像垃圾一样被扔在地上的时候,如果我没有反应,那说明我不是当代人,这是一个必须要做反应的。反过来,怎么反应,怎么样让这样的东西用有智慧的方法复活,能够让它在新的建筑中延展它的生命,这里有很多艺术上的技巧和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