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最具中国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要弹好古琴需要深厚的国学素养,因此有人将它形容成“金字塔尖上的艺术”。近年来,尤其是在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古琴艺术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广泛关注。
中国古琴学会是由从事古琴艺术的热心人士和古琴爱好者发起组成的,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等机构。学会办公室副主任白云龙告诉记者,学会的会员普及课全国各地都有。
“现在到这边上会员课的人从普通的学生到上班的人,退休的人都有。跟我学的学生从小到四、五岁的小孩,大到退休的老人都有。”
31岁的邢洁是北京西城区少儿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发现并爱上了古琴:“在我们图书馆柔道馆,我们教练在那里弹,觉得特别好听。以前喜欢听中国民乐,喜欢古筝、琵琶。突然听到古琴,觉得这个声音太好了,就想到来学。”
邢洁不但自己学,五岁的女儿在她的影响下也逐渐喜欢上了古琴。家里添置了一大一小两张琴。母女俩每天一起练琴。优雅娴静的古琴音乐为这个三口之家凭添了许多生活情趣。
在古琴学会,记者还见到了十岁的张乃夫。他七岁才随父母从新西兰回到中国。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不但学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能背很多古诗词,古琴也弹得有模有样。张乃夫的父亲说:“在国外才认识到中国自己文化的可贵。才意识到中国有很多特别好的东西。所以想让他学一些,别丢了。现在是国学复兴,我们挺想让小孩对国学有所认识。古琴是国学的一个支脉。”
张乃夫的父亲告诉记者,儿子的同学看到他学琴以后也受到了影响。以前小孩都扎堆学钢琴,现在有不少孩子转而学习国乐。
除授课以外,中国古琴学会还通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宣传、推广古琴。“古琴进校园”就是一项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的活动。古琴学会秘书长张子盛介绍说:“进校园活动是我们古琴学会搞的一个长期、系统的大型工程。陆续已经跑了几十家大中院校,面向高级知识分子普及古琴,介绍古琴的起源、历史、人文特点,示范有代表性的两三首曲子,跟师生交流。”
随着学琴人数的增加,各地琴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的“舒琴兮”是一家面向都市白领的高端琴馆。琴馆馆主杨舒原是一名外企职员。第一次听古琴时,她并不喜欢,觉得它很闷。后来她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一度非常抑郁。这时,再一次有机会听到古琴,杨舒突然发觉琴声特别打动自己,于是产生了学琴的念头。在学琴的过程中,她认识了许多朋友。当有朋友提议开一个琴馆时,杨舒就欣然同意了,她愿与更多的人分享学琴带给她人生的转变。
“琴馆刚开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古琴。甚至很多客人进来古琴和古筝都分不清,为此我们要做大量的工作。到现在我已经觉得很欣慰了,因为我们的学员越来越多,而且琴馆很有凝聚力。经常会看到学员逢年过节拎着各式各样好吃的送过来,甚至会有学员追着我们说:该开雅集(作者注:指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了!我们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们就来帮忙张罗。所以觉得这个琴馆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了,而是所有这些爱琴的人,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所共有的。”
学员在“舒琴兮”不但可以学琴、练琴,还有机会参加琴馆组织的活动,比如每周六下午的茶会。茶会设不同主题,内容涉及茶艺、古玩、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琴馆学费虽然价格不菲,学员人数却呈上升态势。目前已有固定学员五十余人。
时至二十一世纪,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如何能被正确地传承和发展?这是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话题。目前琴界对此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原样保留,另一种则认为不能完全崇古,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赋予古琴以时代特色。中央音乐学院古琴教授赵家珍女士认为,因为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其开放性比其它乐器要难,因此无论现在古琴与何种风格的乐队配合,都是值得鼓励的传承方式。她说:
“跟民乐队也好,跟交响乐队也好,都不过是一种尝试,如果这种尝试能够做出来一个好听的、能够传承的乐曲,那又有什么不好呢?那也象征了我们这个时代对古琴的一个贡献。”
其实,古琴和乐队的合作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著名琴家李祥霆曾尝试过和美国音乐家的即兴重奏,用古琴跟长笛,钢琴和中提琴进行“对话”,反响良好。著名古琴表演艺术家龚一在古琴与民族乐队、交响乐队合作方面也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录制了大量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人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古琴正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