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林墨:中国生活方式除了筷子几乎都被西化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14 10:40:23 | 文章来源: 北京晨报

艺术家林墨


1962年生于中国哈尔滨,198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1990年留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1996年任西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2011年任卢浮宫中国当代绘画展艺术总监。

平时泡在宋庄,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如果问画家林墨:49岁了,何必这么辛苦?他的回答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为了明天。

在欧洲游荡了20多年,对责任、对文化、对历史,林墨的感受与众不同。

林墨是个专注的人,他说要写书,便把自己关了整整3个月,于是有了《去那里寻找回来的路——艺游欧洲十八年》,它由60个小故事组成,之所以这么安排,用他的话说,当读者坐在马桶上,就能把它们一一读完。

多少赚钱的活儿他都拒了,多少露脸的事儿他都缩了,林墨知道,在今天,写书注定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但,他有太多想法要倾诉,那是一代人漫长的求道之路,面对约束,他们曾义无反顾地冲出去,去寻找新的精神坐标,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那里依然是座牢笼,从此岸望向彼岸,有太多的幻想与误解,那么,怎样才能彻底释放内心的自由呢?

祛魅与腐朽,启蒙与反智,彼此激荡着,构筑成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当人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时,林墨已走遍了整个欧洲,看惯秋月春风,拍遍栏杆,恍然间,他有了一份豁然开朗。

让别人赚了大钱

我是哈尔滨人,毕业于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一家装饰公司,没干多久,就辞职跑到北京,算起来,我是第一代“北漂”。

那时北京有很多诗人、画家,我们在各大使馆办画展,外国记者、文化参赞来买我们的画,一幅作品100-200美元,那时普通人月工资才几十元,卖一张画,够我生活一年。当年我住在中日友好医院附近,再往外是郊区,我出国那年,四环路还没通车。

现在看,当时的画卖得确实亏,今天许多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很高的作品,当年都是这么被卖掉的,欧洲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大家乌利·希克跑来收了许多作品,大部分价格都不高。

两本字典闯欧洲

1990年,西班牙方面说可以给我一份奖学金,支持我去留学,当时人人都梦想着出国,我当然很高兴。可我一句西班牙语都不会,就随身带两本字典,一本是《中-西字典》,一本是《西-中字典》,我要“说”什么,就从字典中翻出来,指给人家看,人家要“说”什么,就让他在字典里翻,指给我看。

到了西班牙,要上语言强化班,一年级我就上了2次。

我落脚在巴塞罗那,刚开始觉得很新鲜,它注定是个出艺术家的地方,因为完全突破常规,好多房子的柱子是歪的,楼是斜的,毕加索就是在这个城市中长大的。

在国外,一开始很想家,熬过了一年,也就不想了。

去之前,人家告诉我有奖学金,可到了以后又没有了,只好到一家台湾画家开的餐馆打工,给他切洋葱。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