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吴良镛:闲不下来的建筑大师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1-24 09:08:49 |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担忧城建陷入误区

接下来的两年里,吴先生一直在医院里进行康复治疗。虽然不能再去外面主持设计,跑工地,但吴先生的心却始终难以闲下来。

“我在医院康复治疗那段时间里,有年轻医生来问我说‘吴先生,您是大建筑学家,您给我出出主意。我准备结婚买房了,可北京现在房价这么高,您说我该不该出手啊?’听后我真的是无言以对。自己学建筑60多年了,看到这样的情况很难受”。

谈到这里,吴先生又忧心起现在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重重误区。

吴先生认为,现在有些城市呈现出不健康的规划格局,比如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等。有些城市有开发过度的倾向,为了尽可能最大取得土地效益,旧城开发项目几乎破坏了地面以上绝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古树名木,抹去了无数的文化史迹。“如此无视文化价值的行为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我经常在各地看到一些建筑,特别是一些文化建筑,根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内涵在里面。我们在做孔子研究院的设计时,就先根据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时代把其定位为一座具备特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建筑。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对战国时代的建筑文化以及对中国书院建筑发展的沿革、形制进行一番探讨之后,从建筑构图、总体布局、室内外造型包括装饰纹样等,都做了一定的探索。然后再运用西方和中国建筑技巧予以现代形象表达,从而创造出一种欢乐的圣地感。”吴良镛说。

改革开放以来,形形色色的建筑流派蜂拥而至,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舶来品在带给国人新鲜的同时,却因未经消化而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文脉和肌理。这个问题也很让吴先生头痛。“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出国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这其中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他们有些是成功的,也有些是不成功的。失去建筑的一些基本准则,漠视中国文化,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放弃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显然是一种误解与迷失。”

吴先生认为,像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可以让建筑师、规划师“借题发挥做文章”的城市、地段几乎所在皆是。“科学和艺术在建筑上应是统一的,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需要艺术的创造。艺术追求的高低、文野、功力等一经比较即可显现,这是我们的建筑师必须补上的课。”吴先生谆谆告诫。

“八项注意”难遵守

因为担心吴良镛先生身体吃不消,本来约定的访谈时间是一个小时。可当助手左川老师示意时间已到需要结束时,吴先生仍谈兴尚浓。“这样吧,可不可以再延长半个小时。”他主动申请。“好吧,您总是这样,我们真拿您没办法。那先歇歇,喝口水。”左川老师一脸无奈。

在吴先生喝水间隙,左川老师和我们聊了起来。“吴先生就是这样,一辈子闲不下来。这不,身体才刚刚见好,又开始很多的工作,忙起来一点都不顾身体。我给你们具体说说他现在每天都忙什么吧。首先是带七个博士生,每个学生的博士论文从开题到写作再到修改他都亲自指导;还有带领我们做一个课题,编写《中国人居环境史》;还有承接了津京冀设计项目……对了,还给研究生带一门课,每堂课他都坚持亲自去讲授,我们总叮嘱他一定要坐着讲,可他讲着讲着就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真让人担心。”逮着机会的左川老师像是在“历数”和“痛诉”吴先生的数条“罪状”。

坐在一旁的吴先生手捧着水杯边听边眯缝着眼冲我们笑:“他们还给我拟了一个‘八大注意’,我总是遵守不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对事业经久不衰的激情,才让吴良镛先生始终与外面的时代和环境不脱节。

吴先生说,最近一闲下来他最爱读《乔布斯传》。“我对他很感兴趣。他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我想从他的方法论中能否借鉴和学习到一些精髓然后运用到建筑规划的方法论中。”

除了读书,闲暇时他仍然坚持多年钟爱的书法绘画,就连在养病期间也不曾间断。

“吴先生的恢复也多亏了练习书法。他出院之后,院里的医生跟我说从吴先生这里有惊喜的发现,原来练习书法是对中风病人的一个很好的康复手段。”左川老师说。

当然,绘画对于吴良镛先生的意义远不止于身体康复和一门技艺。他一直努力从习画中加强对艺术和文化的追求。吴先生一直希望学建筑、学规划的,要坚持科学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形象创造相结合。他也一直这样身体力行,并实践之。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