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翻版”——从张晓刚“波普风”看中国“前卫”艺术的符号价值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9-26 10:22:22 | 文章来源: 艺术与投资

2006年,是中国当代“前卫”艺术市场的“张晓刚年”:从3月30日纽约苏富比春拍中《血缘:同志第120号》拍至98万美元,到11月2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上《天安门》拍至1800万港元,期间上拍的41件作品中,超过百万人民币的29件。然而,作为1992年“广州中国艺术双年展”推向市场的“前卫”艺术样式,张晓刚的“波普画风”依然饱受“翻版说”的困扰。在市场的热捧和批评的冷嘲之际,检视其“翻.和其“版”,显然很有必要。

“拿来”——从“技”到“艺”的有益选择

张晓刚被艺术市场广为关注的“大家庭系列”,遭遇到最强烈的指责是翻“西方现代艺术”之“版”。

毋庸讳言,张晓刚的“政治波普”样式,确实借助了来自美国的“波普”。1985年美国波普艺术家劳申柏举办北京个展后,国内的波普风气大盛,张晓刚许多创作中具有的“波普”特征就在其影响之列。然而,以当代艺术的对抗姿态出现的中国“波普”,处于特定的中国文化“语境”之中,它所采用的“现成品”概念,与以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为基础的美国“波普”原型相去甚远。

作为源头的美国“波普艺术”,在样式上突破了现代主义的规范,直接开掘大众文化的图像资源,以具象的形式直接表达艺术家对社会和现实的评价,其“现成品”的意义在于直观反映现代商业和传媒中的视觉经验。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艺术家从西方“拿来”的众多文化观念和文化元素,具有更多的“前卫”意义和批判色彩,其价值在于从语言上彻底推翻“革命的”伪现实主义。中国艺术家在初读劳申柏的时候,并没有读出消费文化,而是单纯借用了其“直接搬用”现成品的形式外壳。“波普艺术’现成品观念的冲击,使中国艺术家们第一次走出架上绘画,认识到绘画以外的语言方式。

19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上,获得一等奖的张俊的《1976年4月5日》直接采用现成照片。但稍后,表层的西方“波普”技术也被进行了偷换,大多数中国“波普”画家所采用的学院派油画和版画技法,与美国波普的大型丝网版画印制大相径庭。1992年“广州中国艺术双年展”上,张晓刚的双联华《创世纪》就是油画和波普的结合,画面背景中一排陈旧的黑白照片实际是油材料手绘仿制的。这里,画家只是有效地吸取了“波普艺术”的反叛性内核,“搬用”历史照片的目的,在于用政治符号传达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反映当代生活与历史、文化的关联。作为,“85美术新潮”主体的美术院校毕业生们,对非理性的“波普’原型有意误读后,利用写实技巧,便捷地转向了理性的超现实主义。

西方艺术观念和形态反映着西方工业化时期的意识形态,不可能直接“翻版”到中国的现实和文化之中,其意义是为中国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虽然在艺术语言上张晓刚的“波普”并无太多的原创意义,但由于中国“前卫”艺术的根本出发点是主张人性的、真实的现实主义,肩负“社会——文化批判”和“语言批判”的双重任务。所以,作为“85美术运动”的主将之一,其所代表的“政治波普”在对抗传统文化、审视人生处境中具有的进步意义不可否认。与历史上无数次借鉴异域文明一样,张晓刚诸多作品中保留的美国波普“现成品复制”观念,是把西方现代手法“拿来”到本土的历史情境中,在强调艺术对现实的干预和批判功能的同时,加重艺术语言的历史感与容量感,完成了从“技”到“艺”的转化。这种“中国式波普”在社会学意义和艺术史意义上的创造,显然要比单纯的形式创新更高一筹。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