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高校博物馆如何实现由"校内"向"公众"服务转变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16 18:59:45 | 文章来源: 陕西日报

高校博物馆是我国文博事业的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它是高校从事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是进行人才培养、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已达150多座,其中,仅陕西省备案的高校博物馆就有18座。然而,这些保存了诸多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博物馆,大多数却面临着尴尬境地——“养在深闺无人识”。那么,高校博物馆能是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吗?博物馆的功能是否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实现由“校内博物馆”向“公众博物馆”的转变呢?

惋惜:养在深闺无人识

记者走访了西安一些高校博物馆。在陕师大图书馆一座副楼中有一座女性服饰博物馆,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准。馆内陈列的各色精美女子嫁衣堪称一绝,款式几乎涵盖了国内各民族不同种类的嫁衣服饰;这里还珍藏有女书等1200余件与女性有关的藏品。陕师大博物馆中除了拥有这座号称中国唯一的妇女综合博物馆之外,还包括历史文化馆、陶瓷艺术馆、书画艺术馆这三个展馆,展室面积约2性有关的藏品。陕师大博物馆中除了拥有这座号称中国唯一的妇女综合博物馆之外,还包括历史文化馆、陶瓷艺术馆、书画艺术馆这三个展馆,展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然而,陕师大博物馆平日十分冷清,除了接待少量学生和专程来访的专家学者外,几乎与外界很少联系。

享有盛名的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藏各个时代的各类文物标本2万件左右,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30余组件。但是除了圈内专家和大学生外,这座设在西大文博学院三楼的博物馆几乎与世隔绝,馆藏的那些珍贵的仰韶文化陶器,商周时期青铜器,唐代面食器具只能与寂寞相伴。陕西医史博物馆主要展出了700余件(套)中医药珍品文物,其中有31通中医药石碑,20幅珍贵拓片,58幅精彩展板,11幅医家画像、医事图画以及两个大型针灸铜人(仿)和保存完整的明代干尸等……。但遗憾的是,馆藏丰富的高校博物馆却常常是门可罗雀。

其实,众所周知,我国各省市的高校博物馆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破墙开馆”,面向社会大众。它们往往伫立于校园一隅,服务对象狭窄,用途单一,主要是用来服务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这并没有将高校博物馆的价值充分凸显出来,其教育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不高。那么,高校博物馆该如何摆脱困境,其发展之路究竟在哪里?

启示:走出校园面向社会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当我省众多的高校博物馆都处在“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况下时,位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博览园却有着与众不同的发展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总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拥有包括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等在内的5座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树木园,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也是一个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知识大观园;更是集标本展览、园林观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旅游景区。该校博览园、博物馆已成为杨凌著名旅游景点和全国著名农业生态科普旅游主题景区。

去年7、8月份,中央领导刘延东批示国家文物局开展全国高校博物馆专题调研后,调研组曾专程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在参观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动物、昆虫、土壤、植物等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后,认为该校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创造了许多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无论是藏品还是展览水平都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首屈一指,是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面向社会,博览园投入大量资金,多措施、多渠道的进行宣传,并成功策划了一批假日活动,例如“学问杨凌”昆虫之旅夏令营活动;“逛农高会,游博览园,票价只需20元”等活动。一系列的活动甚至吸引了来自台湾的中兴大学、高雄大学、台湾大学等院校的师生走进博览园,体验华夏农耕文化;也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数百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参观了博览园。如今的博览园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5万人次,成为全国高校博物馆坚持每天开放、接待观众最多的博物馆组群。博览园也先后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国人大、政协、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内外各级领导及大批知名人士1000余人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目前已成为国内高校博物馆中接待人数、门票、旅游纪念品收入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为我省乃至我国高校博物馆面向公众,服务社游纪念品收入最多的博物馆之一,为我省乃至我国高校博物馆面向公众,服务社会,持续发展趟出了一条生路。

展望:“公众博物馆”值得期待

但是,想让大多数幽居校园中的博物馆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那样走出校园,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很多学校对博物馆的定位有失偏颇。一些学校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忽略了它还是对外宣传学校的窗口和加强学校与社会交流的平台,造成高校博物馆生存艰难、社会教育功能“大打折扣”。

其次是经费不足。绝大部分高校博物馆收支严重不平衡,门票收入微乎其微,盈利较好的高校博物馆每年也只有几千到几万元的收入,仅能作为补贴用途。水电、设施建设、陈列设计、工作人员劳务、藏品投入的巨大花销是微薄门票收入无法承担的,只能从学校的教育经费中扣除,而提取的数额也没有明确的比例。由于经费匮乏,博物馆在布展的规模和次数、宣传的力度上都要大打折扣,因此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影响力得不到散播。

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副主任陈群辉认为,对高校博物馆而言,自身观念转变很重要。过去一些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一直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其实,高校博物馆只有做好社会服务,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已经过时了,高校博物馆要有主动宣传自己的意识。

针对资金短缺的现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副主任魏永平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重视高校博物馆的建设,在人员编制和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促使高校博物馆健康发展。此外,专家们认为,高校博物馆应完善自身造血机能。解决博物馆经费问题不能仅“等”、“靠”、“要”,博物馆要学会争取社会投资,把握融资机会。国家应允许高校博物馆利用捐赠资金运作,以收集文物和标本等;应允许博物馆增加临时编制,用于安排讲解员等服务性工作人员;此外,应帮助高校博物馆完善自身造血机能,允许博物馆搞纪念品开发等,以增加收入,实现以馆养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