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从最初的自己办培训班到选择加入北京城市学院的前身————海淀走读大学做副校长,这其中刘林思考了很多,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最终成为民办教育家的一面旗帜。
创业:“全身心投入民办教育事业”
刘林在学生时代不属于“安分”分子,是学生会主席,对社会活动有兴趣,属于在学校里活跃的那部分人。这也反映了他的性格特点,即属于比较关心社会、联系社会的人,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但是学习成绩很不错。高考的时候刘林是天津考师范大学的最高分,大学毕业还是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刘林在上学的几年时间里一直从事社会活动,他创业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我觉得大家在正确处理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的关系时一定要把专业课的学习摆在第一位。”,他说。
刘林最初创业是在1992年,也就是他在人民大学上一年级的暑假。因为当时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实习机会,包括家教,那是他负责培训。刘林的任务是给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提供一些到社会从事家教的岗位,也正是这件事使他对培训行业产生兴趣。随即他发现这个市场很大,当时他要给很多同学找到就业机会。后来刘林就向学校建议把培训部办大一些。但是刘林当时是在隶属于团委下面的组织,团委的老师觉得不符合团委宗旨只好作罢。从那时他就萌生自己干的想法,于是刘林一边读书一边成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这个培训班已经有3、4千人的学员了。那时候还没有民办教育的概念,称之为社会培训,实际上就是民办教育的雏型。
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刘林面临一个选择,是放弃这个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培训班选择就业,还是继续将培训班的规模扩大呢?如果选择就业的话,这个培训学校怎么办?在他遭遇这种尴尬局面时遇到了海淀走读大学的院长,一见就很投缘。于是刘林带着他的队伍来到海淀走读大学,正式开始全身心投入民办教育事业的生涯。刘林常在民办教育领域里开玩笑说,“我虽然年轻,但我投身到民办教育时间来看,在这业界里已经是老人了。”
学校升级:“五个方面”
被称为“中国民办大学的航母”的海淀走读大学成立于1984年,是第一所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民办高等教育,是综合性的专科学校,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正式改名为北京城市学院。
刘林说,这个发展不仅仅是名字的变化,内涵当中也有很多提升,主要提升在几个方面:“第一是学历层次上,从原来的专科提升到本科;第二是学校的规模,从原来的1000多人提升到现在28000多人;第三个是原来没有自己的校舍,没有自己的房子,只有自己的少量的教师,现在变成自己具有现代化的优美校园,有500名自己的教师,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博士和副教授以上的专业教师,很多都是在教育方面有专长的;第四个是学校本身的管理队伍也从过去的聘任为主,发展到高水平的教育管理;第五个方面就是现在学校从过去默默无闻的专科小规模学校,到现在发展到全国先进教育学校和全国最好的民办大学之一。”
成功因素:“就业签约率就是证明”
所谓的就业签约率是指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之间正式签订了国家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也是目前国家教育部标准的就业体系。教育部门每年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北京城市学院就业签约率很高,已经连续七年就业签约率第一名。也就是每年8月底达到98%以上,到年底签约率一般达到99%或者100%。
刘林认为签约是一种高层次高质量的认证:既说明学生毕业了有一份工作,而且表现了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相互认可,这个认可包括对工作岗位,也包括待遇问题;另一方面签约以后就受劳动法保护,有正式的医疗、养老等保障。不仅在现在的工作当中,对未来的就业生涯结束以后的生活仍然是一个保障。所以说就业签约率是一个高质量的就业形态反映,刘林总结了一下,北京城市学院的学生就业率高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人才培养方面强调实用性。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基本上是市场短缺专业,市场急需专业的学生。“北京城市学院很多专业在全国都是最早开设的,是市场的空白。”还有很多专业尽管其他院校也开设,或者方向它是偏向理论的,而北京城市学院是偏向实用性的,所以在人才类型上也能填补市场空缺。还有一些专业,其他院校也在培养急需人才,但比如说高新技术产业等社会特别需要的专业,培养多少也不足以饱和现在的市场需要。因为缺口比较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北京城市学院定位上是偏向实用性的,符合社会市场的需要。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是,学校本身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把人才分成三大层次、类型,第一类是经验型;第二类是设计研究型;第三类实用型,也就是操作型。北京城市学院在培养操作型或者实用型人才特别注意学生动手能力。很多单位都特别愿意用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就是看中这一点,这个学校的学生特别实用,这就是教学内容上根据实用性的目标,所以学生上岗就能工作,直接减轻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成本。
第三个方面的原因是,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多适应性。一个是可持续发展,其培养学生不仅要“受之以鱼”,还要“受之以渔”。也就是说他们不仅教给学生内容还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在岗位当中使自己处于边工作边充电的状态。还有一个方面是多适应性,一专多能,适应多种岗位。而且他在人际关系方面、工作环境方面适应性好。
刘林寄语应届毕业生:
“提几个方面的建议,首先我作为一个民办教育工作者,今年已经14年了,在民办学校工作确实有很多酸甜苦辣。比公办学校工作要付出的多,反过来说得到的也多。这种得到不只是经济上的得到,也包括对自己能力的锻炼,自己的舞台、交流的空间也很多。我1995年参加工作,现在我已经是常务副校长、党委书记了,这个在公办学校是不可能实现的。民办教育能给你什么?这里能给你一个发展空间,能给你一个施展自己的空间。”
应届毕业生想从事民办教育事业可以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就是到民办学校去就业,这里可能学生有一些误解,他认为民办学校没有人事编制,因此不能解决自己的编制问题,不能解决自己的医疗、养老问题或者认为民办学校不稳定。我在这里想说一下,北京市从2004年开始把所有民营单位都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不管人才档案在人才中心还是在单位都可以去办医疗养老。所以到民办学校工作,没有这方面的后顾之忧。第二,就是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这个法律赋予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平等的权利,其中也包括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是一样的评职称,一样享受教师的种种待遇。第三个,民办教育处于两极分化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进入稳定发展期,也有可能看到民办教育倒台、倒闭,但这毕竟是少数,还有很多民办教育队伍规模处于稳定期,去这种地方肯定没有问题。而且现在正是一个高峰期,选择民办学校应该消除以前的偏见。”
“第二个途径就是自己创业。我在团中央担任创业指导专家就提一个建议,我认为青年创业多渠道努力,其中也包括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创办一些小型、中小型的民办教育。全社会、整个劳动者都有充电的需要,培训的市场非常大。此外,抓文化素质教育,很多人也希望通过一些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比如说老年学校办的也很火,所以大学生可以到社区当中或者选择合适的地方办一些中小型满足社区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这个市场也是很大的。还有,一开始可以从家教开始,从几个人办成一个家教班。所以我觉得大学生不光要盯住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可以把民办教育当做一个创业项目。”
资料:
刘林,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出生于1972年6月,天津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来校工作,先后负责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学院、招生就业办、大学城校区、申本办等部门工作,2002年5月起任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院)长。因工作业绩突出,2001年、2002年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全国招生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工作者,2003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2004年,海淀区委、区政府授予“海淀十大杰出青年”(1999-2004年)称号,北京市和国家教育部分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刘林同志是中华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教育消费者协会副会长,海淀人大代表,并被聘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等多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理事和团中央、市教委、海淀人大常委会等多个官方部门的专门委员会委员、专家。现主持“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分项目、北京市精品教材工程项目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各一项,有论文、教材发表、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