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深圳作家、艺术家的成长,自然不会忘记当年市委、市政府是怎样鼎力扶持文学艺术的。
人们记得,特区兴办伊始,百业待举,而市委、市政府很有战略眼光,在财力尚不充裕的情况下,毅然拿出7亿元来兴建文化设施;那么,对于事关两个文明建设的文学艺术事业,当然也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
人们记得,1984年9月14日在深圳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梁湘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次讲话。这次讲话,既是对前四年文学艺术工作的成绩和进步作了肯定,又是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敢于朝着全省以至全国先进水平的标准去努力,我们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力攀高峰。为了实现这个要求,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要从政治上关心文艺工作者,对已具备共产党员条件的,党组织要向他们敞开大门。对那些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骨干,要大胆提拔到各个文艺团体的领导岗位上来。对富有创作才华和潜质的作家,要减少他们的行政事务,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作。要安排文艺工作者参加一定的经济活动,有条件的可到企业单位挂职,以帮助他们熟悉生活,广交朋友,掌握更多经济信息;同时还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内地参观学习,到港、澳以至国外考察访问。要求各级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给文艺工作者在工作上和生活上多加照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市委、市政府这一决定,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这就给大家一颗“定心丸”,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宽松、宽容环境。正如当时文艺界的普遍反映:深圳的土壤是适宜文艺幼苗成长的,领导上对文艺工作者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而文艺工作者的心情是舒畅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投入全部精力,为繁荣深圳的文艺事业作出贡献。这样一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劲头更大、信心也更强了。
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批青年文艺工作者走上了领导岗位。例如,谭日超、林雨纯、李兰妮、卢绍武、何玉生、顾小玲、叶洁玲、杨素、符史安等,分别担任了文联和各个协会领导。这些“小字辈”一上台,各个协会的工作就显得更有朝气和充满活力。一些作家、艺术家也陆续到基层挂职深入生活,或是选定自己的生活基点,努力学习经济工作,力求输入更多的“经济细胞”,跟上改革开放的潮流。也正是这样,从这个时期开始,深圳作家的创作成果特别引人注目,许多人的作品陆续发表亮相,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为了推进文艺工作,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方方面面为文艺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并经过认真考虑,制订了若干措施,由梁湘在第二次文代会上郑重宣布。
首先是成立创作室,由市里增设人员编制,拨出几个单元的房子供写作人员使用。凡是有条件的作家,对他们实行创作假制度。从以后的实践来看,这是鼓励创作,培养自己作家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现今深圳一些比较出色的作家都是得益于这一制度,并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成长的。至于这一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则是后来的事情了。
其次是市里设立“大鹏文艺基金会”。从地方财政中拨出经费,作为鼓励文艺创作之用。市里在一定时期嘉奖在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影视)、舞蹈、摄影、书法等各方面成绩突出的个人或集体。多年来。我市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文艺作品,就曾经获得这个“大鹏文艺奖”的奖励。
再次,是筹建“深圳文学艺术中心”。它以培养文学艺术人才为宗旨,既是艺术教育机构,同时又指导群众文化活动。这个构思,在当时是颇为新颖的。据我知道,“文学艺术中心”后来改名为“文化艺术中心”,原设计中的艺术教育这部分,则由后来成立的深圳艺术学校承担。艺术学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86年开始办业余艺术小学到正规艺术小学,以后又从艺术小学发展为艺术中专(含成人大专班、本科班),从比较单一的专业发展到有钢琴、管弦乐、民乐、声乐、舞蹈和美术等比较齐全的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培养出大批艺术人才,成为一所颇有声誉的艺术学校。她培养出来的尖子生在参加国内、国际上的专业比赛中屡经考验,屡出成绩。钢琴系学生陈萨、李云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别是李云迪,最近获得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金奖,成为举世瞩目的“钢琴王子”、“深圳的世界名牌”。当人们看到艺术学校成绩斐然,人才辈出,不能不想到当年市委、市政府于建市之初,就着手抓艺术教育,可说用心良苦,卓有远见。
还有一项,就是建立“艺术家之家”。梁湘说:“建立艺术家之家,是为外地作家在特区写作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要有计划地邀请内地作家、艺术家前来特区从事写作,并欢迎他们来这里安家落户。”这里说的“艺术家之家”,就是后来文联同全国作家协会合作、在西丽湖附近建起来的那幢花园别墅式大院——“创作之家”。由于“创作之家”的作家是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著名作家,市政府为尽地主之谊,对每位“住客”的生活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住客”们对此举很是感动。其实,建“创作之家”的提议,是1982年周扬同志应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吴南生的邀请前来深圳访问的时候提出来的。当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创作之家”落成使用的时候,周扬同志已与世长辞,人们对这位前辈无不寄以深切的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