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艺术类高校变成“快餐店”
事实上,真正值得担忧的,不是谁考上了谁没考上。而是我们的艺术类高等教育的浮躁,正日益凸显出来。
今年,北京电影学院的表演学院,新设立了一个“相声喜剧专业”。我对这样一个专业的设立,划上了一个问号。同样值得划上问号的,还有很多。比如,最近几年电视台对播音员、主持人需求比较多,全国各地的高校一不留神就漫山遍野地开了无数的播音主持专业,其中包括了很多明显缺乏这方面教学能力的学校。还有,很多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现在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很不正常的“倒逼”机制。它根据现在社会上最热门的、最时髦的、最有票房的表演,需要什么样的演员、明星,来倒推回自己的学科建设、教学内容该如何设置。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是艺术类高等教育正走向浮躁的一种表现。
显然,我们不应该把艺术类高等院校都变成快餐店。中国要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既需要快餐、需要汉堡包,也需要做出精致的大餐;既需要做出啤酒,也需要做出5年、30年的陈酿来。
这样的急功近利,来自于就业的压力,也来自于很多高校、很多老师急于出成绩的迫切心态。而艺术教育的规律,在其多数门类里,却需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更耐得住时间的磨砺和检验。如此,才能不只培养个把明星,而是生产出一批批真正的演员。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界,不仅是艺术类院校,很多其他学科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艺术的百花园里需要各种各样的果实,要想让相对更多一些的教师潜心做从长计议的教学,就需要在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给予他们足够多的肯定和支持。否则,艺术类院校就会蜂拥着去赶时髦。其结果,表面上看是更热闹了,更赶潮流了,实质上却失去了培养艺术人才的基本方向,也必将逐步丧失培养高水平艺术人才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