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传承与超越——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成立50周年师生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伴随着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教育共同走过50年的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已经形成了集教学、创作、科研为一体的办学模式,构建了科学的、且符合艺术学科发展规律的、包括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多层次教学结构,已经建立了绘画、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三个招生专业中的七个专业方向。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院建设工作开始纳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学科建设项目,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都实现了全面的跨越。
为了配合展览,由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陈履生主持的名为“新中国民族美术与民族美术教育”的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主持人陈履生首先就会议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谈到:“展览使我们回顾了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科建立50年来的丰硕成果和历史进程,他们的创作和教学成果也见证了新中国民族美术和民族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新中国美术,以及新中国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方面提供了特别的个案。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作为在民族学院系科中的国家队,他们引领了中国民族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辐射到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美术教育。”
梁江在发言中强调了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在我国美术事业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他谈到:“中央民族大学有很多老师在创作上的成绩非常突出,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所体现的追求创新与不断探索的变革精神,这种精神也体现在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当中,我想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是非常特殊的机构,承担特殊的任务,从展览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以后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邵大箴通过展览发现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思想非常开放,“相当活跃”,在鼓励教师和学生勇于创新探索方面值得关注和研究,并倡议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美术教育的投入还应加强。他认为:“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承担着几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教育学生,培养新的人才,另外要进行艺术创作,这个创作突出于少数民族的题材。同时也不局限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题材;还有一个任务,要对少数民族美术进行研究——民族艺术教育的特点,民族艺术教育的规律,他们要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艺术规律,在这方面进行理论性的研究。”
郑工在肯定了展览作品创作技法水平的同时,就保护、开发少数民族美术资源的角度为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我们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它的资源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题材,还有一个是和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视觉表现范围的东西,和手法、风格、技法以及文化类型有关,不仅仅是表现在表面上的服饰和景象,而应当更重视对民族形象视觉符号性的挖掘。作为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和深入做一些课题,对于保护民族美术甚至是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丁宁就展览和民族美术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个展览从知识的谱系学上为当代美术提供了特殊的素材,从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贡献的视觉档案中已经看到了在民族主题创作上突出个性表达的痕迹,而作品中所透露出的历史感也是特殊历史时期中国美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这个作品展从知识的谱系学上来说,有其特别的意义。今天展示在大家面前的纪念展,将来可能是当代一份重要的视觉档案。今天,民大的这些师生们,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我们从最近几个事件可以发现,我们在如何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时候,也就是美协提倡熔铸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之一就是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统一性,国家所具有的意识在民族大学老师的作品里面多多少少也透露出非常重要的历史感,我们处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我们对于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更紧迫的意义。这次的展览对于熔铸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他也提出了一个具有困惑性的问题:“有关民族题材如何避免以一种猎奇的、或者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察眼光去创作?如何强化对生活的体验?或说接近、反映少数民族的内心真实状态,这永远是非常重大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