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1∶25冲击“中国美院”大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2-26 14:07:28 | 文章来源: 钱江晚报

  昨天,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本科招生考试开始。第一天,4000名考生为大约1:25的入学率闯关。昨天午饭时间,美院北门后一连串被塞得挤挤攘攘的小饭馆,成了这个激烈战场最直观的“见证者”。

“小朋友,你的辣子鸡块饭。明天早点来订盖浇饭,到点我就给你做出来,省得等。”友友饭馆的老板娘徐姐热情地招呼着进门的每个艺考生。她和丈夫来转塘镇两年多,每年小饭馆里有3天生意最旺,那就是中国美院专业考试的日子。这3天的收入纪录,从来没有被任何一个节日和事件代替过。

老板娘兼职播报员

“今天考试的有4000人,明天就有一万多人啦(实际1.1万人)。”说起考生的情况,徐姐绝对不输给美院招办主任。为了有的放矢,徐姐早几天就在校园附近探听到考生情况,连夜在店里加座,还增加了购菜量,临时做起预订快餐的生意。“人还是比我想像的多,明天中午如果不下雨,我想摆几张路边桌。”

徐姐为美院招考做的功课还远不止这些,她的儿子在老家江西读初中,夫妻俩日日跟一流美术学院挨着,熏熏艺术气儿。这让他们也很兴奋,“我想让儿子也学画画,考美院。”于是,徐姐一逮着空闲,就跟考生套考试的机密信息。

她听学生说,今年的考试“挺恐怖的”、“他们说难,考的内容都变了。”

科目变脸考生发懵

确实如徐姐所说,今年考美院,考生面临大变动,从考试科目上,增加一门占60分的速写考试,而多年雷打不动的石膏头像写生,被素描头像写生替代。所以,是骡子是马,更容易现原形。

记者从考生口中了解到,纵是今年招生大纲里没有触及的考试科目,也正悄悄变脸。

考生鋆奇在结束上午色彩默写考试后,显得有点落寞。当监考老师把一张A3纸大小的黑白静物照片横在他们组20几个考生中间的时候,学了半年绘画的他,没能忍住张大嘴巴、眼露惊慌的表情。往年,色彩默写考试通常是罗列各种静物,学生按照要求可自由构图、上色。像鋆奇这样的学生,一般会采取“默写”的办法,将自己练习得烂熟于心的画面,搬到考卷上。但这张黑白照片的横空出世,是他始料未及的。今年,3个小时的色彩默写考试,考生得花半个小时(照片半小时后撤走)好好观察眼面前的照片,再用两个半小时,以彩色的画面将照片重现。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素描头像写生和速写考试上。虽然,部分专业很早就已经开始考半身像绘画和速写,并采取照着模特现场创作的方式,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会忽视模特的存在,只画自己熟悉的人物画面。为了防止这一手,今年,200多个考场里,600多个模特脸部的各角度影像资料都提前被存储好,阅卷时将按照模特的组别一一对应。

艺招门槛逐年走高

据了解,中国美院今年在考试项目上,立起了比往年更高的壁垒,为什么?为的就是吸收真正热爱艺术,有志向从事艺术工作的学生。

2004年,和全国几大美术学院一样,中国美院遭遇了报考狂潮,报名人数一下子比2003年猛翻了四五倍。近几年,美院的报名人数大约保持在3.5~4万人、5.5~6万人次(有的考生报两个专业)。

考生太多,如果像以往那样,一门速写考试就有十几张画纸,面对几万考生,几天的考试时间,那么该如何操作?于是,中国美院的专业考试删除了初试,考题从涉及创作、设计的内容,变为相对单一的素描与色彩两门考试。

更大的问题是,当艺考成为潮流,在文化课上望综合性大学之门而不及的高三生,便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临时操起画笔:人家用两年画石膏像全身练基本功,我就针对考试项目——石膏头像写生。达·芬奇画蛋一年,“国美”考生画画半年单攻这只石膏头,考出来还真不比根基深厚的科班成员逊色。而这部分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于是,院校收进了“伪兴趣”、“伪水平”的艺考生,而水平不达标的考生又对一流院校的教育虚不受补,双方并不能获得期望中的双赢。

随机到美院的一个专业、甚至是纯艺术专业去抽样调查,按照“一个功底扎实的艺术生在进入本科前,至少该有5年绘画基础”的要求,90%的学生不达标。

而与报考热截然相反的是,近几年来,美院纯艺术专业越来越冷。根据中国美院杭州地区今年的报名情况初步估计,设计类专业报名的竞争比例,是纯艺术专业的2倍。

也不奇怪,学了没几年绘画的学生原本就适应不了纯艺术专业。他们大多在高中突然转向学画画。

真正的艺考生,是否应该像《立春》里黄彩玲这样的人物,或者,如媒体报道的一批学生:他们很潦倒,甚至到了无法交出学费的地步;他们甚至会休学一年,专门打工挣学费。但和他们的这种拮据呈鲜明对比的是,他们花钱买最优质的绘画材料、用最简单的顽固来坚守自己的最爱。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