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演出

战友京剧团展开巡演 经典名剧登大剧院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7-02 09:57:14 | 文章来源: 新浪娱乐

《谢瑶环-花园》

《谢瑶环-花园》

近日,战友文工团在国家大剧院举办新闻发布会,拉开了2014年度战友京剧巡演系列活动的序幕。去年8月1日,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了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今年7月4日、5日,他们将再一次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传统京剧《谢瑶环》、《玉堂春》。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和丁晓君、张建国领衔主演。战友三代同台,齐心倾力出演。这是已经走过44年光辉历程的京剧团队,近年来在北京戏曲舞台上的一次全新亮相。

随后,他们将走出北京,奔赴河北、山西、内蒙等地演出,全面展开巡演系列活动。除舞台演出外,他们还将深入军营训练场、走进高校课堂,举行一系列京剧讲座和推广演出活动,希望能让更多人喜爱京剧,领略京剧文化的博大精深。

叶杜携手传承展现经典名剧

《谢瑶环》是由田汉先生在1962年移植创作的。主角谢瑶环女扮男装出宫审理案件,斩罚贪官。表演融青衣、小生与一体,人物丰满,矛盾激烈,表演难度极高。多年来,被多位京剧名家演出过,是新编历史戏中引人瞩目的名剧。该剧首演主演叶盛兰、杜近芳珠联璧合,被剧坛并称为“叶杜”。此次主角叶少兰、丁晓君分别是两位大师的哲嗣与高足,他们屡次合作此剧,并共同打磨修进,演出的此剧,足称当今剧坛高标,最能诠释该剧风采。叶少兰虽已年逾七十,在【伍庙】一折中仍然传神地演出一位豪侠少年,令人赞叹。丁晓君两场【公堂】不仅完美诠释大套繁复的唱腔,还有甩发、蹉步等高难度技巧,丁晓君总是能以最高标准完成。而【花园】一场,剧中主人公谢瑶环与袁行健互诉衷肠,柔情万种,意境之佳,美轮美奂,令人心醉。

《玉堂春》是京剧观众最为耳熟能详的骨子老戏,无人不唱。此次由丁晓君饰演苏三,叶少兰饰演王金龙,奚派老生名家、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倾情助演,三代战友京剧人的齐心合作,使该剧达到极高的艺术水准。当有媒体问到,战友京剧人为什么选择该剧时,丁晓君表示,《玉堂春》各个院团都曾演出,所有戏迷都会唱剧中唱段,这对于表演者来说,是压力,更是挑战,如果水平稍弱,就会被观众“挑眼”。丁晓君希望通过演出这样一出“熟戏”,请观众给战友京剧人打分。叶少兰也说道:“懂行的观众知道‘生书熟戏’,但不知道‘熟戏难演’,越‘熟’的戏,越能透过情节,看清演员的艺术能力,但演员却很容易把熟悉的角色演‘油’了。因此如何面对‘熟’戏,是考验演员是否成熟,是否能掌控自己表演的一个门坎。”

京剧唱到草原讲座办进高校

战友京剧已经走过了44年的光辉历程,当年首都京剧舞台“两院一团”三足鼎立,如今均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战友京剧人固守军旅国粹这片沃土没有改变,他们创作演出了大批反映军旅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传播民族文化辛勤耕耘。2014年的这次巡演,战友人还将一如既往地把京剧传播到很难有京剧唱起的地方——边防草原。据演员们回忆,过去这样的演出,条件都很艰苦,酷热和严寒都挑战着演员的极限,但官兵的热情使每一个演员都珍惜演出机会。常常是演员刚开口唱,观众就开始鼓掌,用战士最淳朴直接的热情,表达着他们对国粹的喜爱。

战友京剧人致力于京剧艺术的普及,自2013年以来,该团年轻演员坚持定期走进石景山文化馆义务演出,并举办京剧知识讲座,吸引了职场白领、大中小学的学生、社区居民等不同观众,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有从石景山前来的观众表示,一直觉得京剧挺优美,但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也没有机会了解和接触。但是通过战友京剧队的演出,特别是他们成系列的普及讲座,使他和孩子都成了京剧迷。丁晓君则表示,通过一年来的活动,她和战友们都感受到了开发新观众的潜力和可能,以及国粹艺术在新时代仍然蕴藏着的强大生命力。2014年,他们仍将坚持演出配合系列讲座的形式,并把这样的活动送进各地高校校园。

国粹走进军营走向国际舞台

多年来,战友京剧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作为军队唯一一支有京剧队伍的艺术团队,他们始终把弘扬和振兴国粹作为一份责任和义务,在探索军旅京剧艺术道路上努力追求,开拓创新,主动作为。曾经创作演出了《送给班长的礼物》、《骑牛》、《抢水》、《夺抢》等深受部队官兵喜爱的京剧小品。今年,他们又排演了根据全军第一支女子特战队训练生活编创的京剧小品《零点饺子》,把特战女兵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并融入了浓厚的京剧特色。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先生不顾高龄经常来到团队指导排练情况,为军旅国粹创作献计献策。朱宝光、张萍、于兰等艺术家积极为年轻演员搭戏,做好传帮带。

9月中旬,战友京剧人将与国家京剧院合作赴法国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庆典演出活动,上演叶杜经典大戏《白蛇传》。我们相信,通过这次京剧巡演活动,战友京剧一定会重新绽放出光彩,创作演出更多更好受观众喜爱、历久弥新的精品力作,为京剧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tg/文)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