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卡-佩卡·萨拉斯特(资料图)
北京交响乐团迎来2014乐季首位国际大腕儿——芬兰指挥家朱卡-佩卡·萨拉斯特。3月15日,他指挥北京交响乐团演绎了贝多芬《克里奥兰》序曲、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及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一代领军人物
朱卡-佩卡·萨拉斯特以展现深层次的音乐内涵及对作品宏观掌控的能力,成为当代最杰出的指挥家之一。四五岁时,萨拉斯特受妈妈和祖父的影响开始学习钢琴。“小时候,钢琴是我最喜欢的玩具和最亲密的伙伴,我从来没有把学习音乐当作负担,我享受其中。”1976年,萨拉斯特从拉赫蒂音乐学校毕业后,进入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深造指挥课程。23岁时,萨拉斯特首次登台指挥。1981年,他获得人生第一个指挥大奖。
1987年是萨拉斯特人生最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他被指定为芬兰广播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和苏格兰室内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在担任芬兰广播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14年中,萨拉斯特把乐团改造成受到芬兰及全世界乐迷和评论家钦佩的交响乐团,并两次指挥乐团完整演绎了西贝柳斯全部交响乐作品。卸任之后,他仍然享有芬兰广播交响乐团荣誉指挥的桂冠。
“萨拉斯特无疑是他这一代指挥界的领军人物。北京交响乐团秉承做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职业化交响乐团的理念,每年都会邀请不同国家、不同指挥风格的大师,把他们各自艺术风格的精髓留给北京交响乐团。我相信,萨拉斯特会给北京交响乐团带来全新的经验。” 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在演出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演出观众熟知的曲目才更见功底”
此次与北京交响乐团的合作,萨拉斯特并没有选择西贝柳斯,而是精心安排了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的经典。“因为从来没有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过,并不知道乐团的风格和实力,排练的时间又非常有限。而演出观众熟知的曲目才更见功底。”萨拉斯特说。谭利华对于这样的选择非常支持,“我们充分尊重客座指挥家的想法。他们选择演出的曲目必定是他们的拿手曲目。”
3月12日,仅仅经过一天的排练,萨拉斯特对北京交响乐团就已刮目相看。“北京交响乐团有很多优秀的乐手,合作非常默契。《克里奥兰》序曲排练非常顺利。我有充分的信心认为,和北京交响乐团的合作会愉快而默契。”
果然,3月15日的演出可圈可点。上半场,贝多芬《克里奥兰》序曲深厚的底蕴从萨拉斯特娴熟的手势间缓缓流出,充分展现出他对乐团各声部整体掌控的功力。之后,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由青年小提琴演奏家谢昊明带领乐团完美演绎,乐队与独奏相得益彰。
下半场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一气呵成,成为全场亮点。从阴郁的开篇到第二乐章圆号完美的旋律演绎,再到第三、四乐章不断挣扎抗争后的绝地反击,彰显出这位北欧指挥大师的风范。曲中时而压抑时而激荡的情绪转换,在萨拉斯特手中化作对各声部的平衡控制,清晰的手势、准确的动作,无一不让人回味。北京交响乐团当晚的管乐实力亦见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在处理柴可夫斯基柔弱的带有喘息韵味的旋律上,无论是铜管还是木管均有绝佳表现。
对中国乐团有了全新的认识
1985年,为纪念作曲家西贝柳斯诞辰120周年,萨拉斯特首次来到中国,指挥当时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队演出了西贝柳斯和勃拉姆斯的作品。之后,他带领乐团几次访华,却鲜有与中国乐团再次合作的机会。
再次来到北京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让他对中国乐团有了全新的认识。“如今,中国的乐手都非常优秀。他们大多数都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这让他们在演奏国外作品时显得得心应手。同时,北京交响乐团具有常年进行国际巡演的经历,这无疑也为他们在诠释欧洲作品时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势。此外,东西方乐团的交流越发频繁,这样的交流让大家都有所提高、有所收获。不得不说,如今的中国乐团比1985年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