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探寻经典话剧背后故事 《茶馆》不仅是一出戏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17 14:58:54 | 文章来源: 长江网

1958年至201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将《茶馆》这部人间悲喜剧演绎了610多场,3月13日至15日,该剧将在武汉琴台大剧院经典重现。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中,不论世界如何变化,《茶馆》依旧让话剧迷们无法抗拒。只是“裕泰茶馆”里最老的“王掌柜”(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饰演)已成绝响,而“松二爷”黄宗洛也已不在人世。

此前,导演焦菊隐把《茶馆》比作一幅“清明上河图”——上到前朝贵胄、封疆大吏,下到贩夫走卒、流氓地痞,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各自挣扎求存,这部经典话剧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今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茶馆那些事儿”,记者通过查阅史料、采访相关知情人,探寻《茶馆》背后尘封的故事——

两位大师:老舍与焦菊隐

1956年,老舍正着手创作一部宣传普选的话剧《秦氏三兄弟》,完成初稿后,老舍来到北京人艺与曹禺、焦菊隐等人开研讨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剧中第一幕描写“裕泰大茶馆”的故事最精彩。于是,大家决定抛开普选的题材,用“茶馆”以小见大,反映整个社会的变迁。全新的剧本以老北京裕泰大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三个不同时代、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风貌,揭示了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并定名为《茶馆》。

有了好剧本,还需要好导演。话剧《茶馆》可以说是焦菊隐的代表作。此前有人称焦先生是“戏剧界的徐悲鸿”,就像徐悲鸿给舶来的油画注入了中国的魂魄一样,焦菊隐给这部话剧注入了民族的魂魄。此后,《茶馆》被正式排入北京人艺的演出计划。

三次停演:50多年岁月积淀

1958年3月29日,由焦菊隐导演的《茶馆》在首都剧场公演,反响非常强烈,但又很快受到了冲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馆长刘章春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时一些领导认为《茶馆》宣传了悲观主义。”于是,同年7月10日,仅演出了49场的《茶馆》被迫停演。1963年5月,北京人艺又小心翼翼地将《茶馆》复排,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需要,话剧被生搬硬套了很多革命情节的口号式台词。即便如此,该剧又再次遭遇停演。

1979年2月,《茶馆》以原班人马复排。并且于1980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话剧远渡重洋。“1979年至1992年,《茶馆》几乎是在不间断地演出,好像一下子释放了积压多年的戏剧热情。”刘章春这样描绘那段辉煌。1992年7月16日,《茶馆》的第374场演出,成为老版《茶馆》的告别演出。“当时绝版《茶馆》的门票被炒到300元一张,很多演员都出现因为难过而忘词的情况……”刘章春用“悲壮”二字形容当时的场面。直到2005年,第二代“茶馆人”才让《茶馆》焕发出新的生机。

两代演员:传承经典不易

老版《茶馆》由于是之扮演王利发,郑榕扮演常四爷,蓝天野扮演秦仲义,其他角色由黄宗洛、林连昆、英若诚等老艺术家扮演。2005年的《茶馆》,濮存昕、杨立新、梁冠华、冯远征等新生代演员挑起了大梁。如今,郑榕与蓝天野都已经80多岁高龄,其他的许多艺术家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如今,濮存昕、杨立新、梁冠华这些第二代“茶馆人”,平均年龄也都超过了50岁。下一个十年,谁能扛起《茶馆》这面大旗?刘章春对记者说:“北京人艺近年来招进了30位年轻演员,我们已经在试着把相对出色的新演员安排在B组演出。但是现在的年轻演员普遍对生活的认识比较肤浅,这也会影响到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尽管如此,北京人艺还是一直在努力。”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