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下午,以色列卡梅尔剧团的经典话剧《安魂曲》于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进行了开演前最后一次的彩排。该话剧是根据安东·契诃夫的三篇故事改编而成,由以色列最伟大的剧作家哈诺奇·列文编剧并导演的。此次,正值中以建交二十周年之际,卡梅尔剧团携这部殿堂级名剧再度访华,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再次成为北京话剧观所瞩目的盛事。当晚,北京观众再次欣赏了世界名团用希伯来语带来的精湛表演。
世界名团携大师之作三度进京再造盛世
《安魂曲》的编剧哈诺奇·列文,终其一生都是以色列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一生创作了56部戏剧,他的作品引人入胜、犀利、机智而富有诗意,植根于以色列社会,却传达了一个超越地域限制的普遍信息。肉体的和灵魂的死亡,折磨和羞辱,这是列文的创作中反复重现的主题。《安魂曲》是他在生命卫生的在自我对话、被看作是列文的遗愿,而其风格在该剧中也达到顶峰。
该剧曾获得六项以色列戏剧学院奖,在海外的巡演也大获成功、每到之处备受欣赏。2004年10月首度来到中国,在北京参加“永远的契柯夫”为主题的国际戏剧节,好评如潮。 2006年该剧受邀再次访华,是“首都剧场落成50周年纪念”唯一的外邀剧目,这个消息令当时的北京观众振奋,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已是该剧第三次来到中国。与以往不同的是,当晚的演员们纯正的希伯来语演绎配合了中英文字幕,不仅未造成丝毫的欣赏障碍,反而使观众陶醉其中。
诙谐而又忧伤的黑色童话
与以往北京舞台上演的话剧形成极大反差的是,《安魂曲》的舞台干净,情节纯粹,似乎聪明的以色列人信手拈来的巧妙编排,便是舞台上一处不错的景致。大幕拉开,观众再次看到现已80多岁的老人约瑟夫·卡蒙,这个从《安魂曲》1999年首演开始到如今站在国家大剧院舞台上的身影,本身带来的就是深深的感动。当看到演员手拿长杆挑着一只飞鸟划过,身着黑色斗篷的人将手中的月亮高高挂起,观众被如此新颖而富有想象力的舞台设计所折服。老妇人像传送带一样将衣服,柴火,扫帚等物品接过来送过去,诙谐的表演,逗得台下一阵哄笑。但当第二个故事中当17岁的母亲回答老人的问题:“我站了。一个黄昏,我站在我孩子的目前,我可以哭也可以沉默,我做了选择。”观众的心被瞬间收紧了,台下传来阵阵抽泣。《安魂曲》用朴素的表演、时而舒缓时而急促的音乐、像圣歌一样的现场吟唱将死亡涵义升华直至震撼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即使面临死亡也不要失去希望”
彩排结束后,卡梅尔剧团的团长诺姆以及演员们接受了采访,诺姆团长表示:“这部剧的编剧是受到安东原作的启发而写,同时也受到了三大宗教的影响。从1999年开始,我们走遍了世界多是国家,雅典,德国,波兰等等,受到了不错的反响。希望通过剧打开市场,也许几个月也许更长,但是我们会努力。”在被问到这部剧要向观众反映的真实含义时,一位演员答到:“在中国也许大家都不会喜欢死亡或失去,但是在这部剧中我们希望展现的是在人们死去之前不要失去希望,不要闭上你的眼睛,要勇敢地去追求。”(文/王雨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