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奥地利城堡剧院里很热、很热,但无论是西服革履的男士,还是身着晚礼服的女士,都挺直了脊背认真地盯着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每一次幕间不约而同响起的掌声,都像是一大群海鸥“扑啦啦”从宁静的海面上飞过……
奥地利当地时间7月1日晚,国家大剧院原创剧目京剧《赤壁》欧洲巡演,结束了首站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的三场演出,近3000名观众见证了近年来国外最大规模的、也是奥地利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京剧演出。
破例:
莎士比亚遇见诸葛亮
奥地利城堡剧院始建于1741年,这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世界级的精品剧目。剧场的外立面上雕刻着莎士比亚、莫里哀、席勒等戏剧大家的名字,他们可能从未想到有一天诸葛亮、曹操也会在这里粉墨登场。
京剧演出在城堡剧院还是第一次。剧院总经理马蒂亚斯·哈特曼表示,中国京剧对当地观众绝对是一种新鲜事物,“艺术市场总是需要新鲜的东西,这样才能激励人们去做更多的艺术尝试。”
国家大剧院为了这次文化之旅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他们特别制作了一套适合欧洲剧院的巡演舞台装备,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曾被北京戏迷津津乐道的大场面,在这里被完美再现。此次《赤壁》的“出征”阵容和国家大剧院的首演一样“豪华”,云集了于魁智、李胜素、李宏图、朱强、陈俊杰等当下国内梨园行里的一流演员。
为了让欧洲观众更充分地感受京剧中独特的音乐,在第一幕“铜雀兴兵”曹操最后一段唱音刚落,最能代表京剧音乐的京胡被特意放大:一段出神入化、密不透风的急速演奏一下子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
奥地利很少有来自中国的演出。平时只能靠看电视、DVD过瘾的戏迷余女士带着丈夫和朋友一起来看《赤壁》,在她看来这更像是一次难得的节日。她先生是奥地利人,但对《赤壁》也非常感兴趣,他认为这出戏视觉、演唱、表演都非常出色。
创新:
讲解人打破文化隔阂
文化、语言的隔阂是京剧走出国门的大障碍,一直以来,国外演出都是武戏多、文戏少。但《赤壁》却以文戏居多,对于当地观众无疑是极大的挑战。不过,大剧院选择了创新的推介人讲解方式,让台上台下的文化鸿沟消弭于无形。
演出中,第一个上场的,不是诸葛亮,也不是曹操,而是高鼻梁、深眼窝的奥地利知名演员格尔特·福斯。福斯生于上海,童年经常跟母亲辗转于上海各大戏园子。年逾七旬的他,带着儿时的记忆为观众解读《赤壁》。福斯的解读深入浅出,他还教观众看到精彩处可以叫好。福斯精彩的讲解将剧场的气氛搅得一团热闹,原本还觉得与京剧格格不入的西洋古典风格剧院,竟然多少有了些戏园子的感觉。
剧中优美、丰富的独特唱腔,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京剧的别样魅力。一位奥地利记者说,她最喜欢“舌战群儒”那段唱,演员们的表演和唱腔相辅相成,让观众不用看字幕就能大概知道他们的观点和主张。“铜雀兴兵”那段音乐的处理也得到了观众积极的反馈,出神入化、密不透风的急速演奏一结束,台下爆出雷鸣般的掌声和“耗(好)、耗(好)、耗(好)”的叫好声。
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知名教授彼得·沃斯20年前曾在北京看过京剧。他说:“中国京剧演员的技艺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惊喜:
苏菲最好的生日礼物
演出当天赶上了维也纳夏天难得一见的37℃高温天气,古老的城堡剧院里没有空调,剧场坐满了人,又被舞台灯炙烤着,显得分外的热。但观众的热情更高。
于魁智、李胜素、李宏图等一亮相,观众席里就像海面上卷过一层波涛,暗暗涌动着惊叹。一身着“仙鹤衣”的诸葛亮潇洒飘逸、仙风道骨;身着“纹龙服”的周瑜则风流倜傥、年轻俊秀;曹操穿上了具有云肩、腰箍、革带等诸多戎装元素的“男蟒”,别有一番霸气豪迈与大将之风。凤冠霞帔、以水粉色为主色调的小乔,将东方女子温婉、柔美的古典气质表现得极为迷人;而背上插满靠旗,头顶长翎的“刀马旦”孙尚香则将一个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刻画得入木三分。
演出结束后,年轻的姑娘苏菲和莉迪雅还不愿离去,而是凑到乐池跟前,仔细研究各种她们从未见过的“古怪”乐器。乐师拿着京胡向她们解释说,这就是中国的小提琴,是京剧演出中最重要的乐器。
当天正是苏菲的生日,好朋友莉迪雅给她的生日礼物就是这场演出。苏菲说,这是她收到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随后,《赤壁》150多人的巡演团队将启程前往匈牙利、捷克两国首都巡演。
图为观众在演出现场热烈地交流观后感。罗晓光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