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独幕歌剧《命若琴弦》天津上演 致敬史铁生夫妇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12-05 15:49:43 | 文章来源: 天津网-每日新报

瞿小松

瞿小松

2日晚,根据史铁生同名小说改编的独幕歌剧《命若琴弦》在音乐厅上演,并由此拉开了2012天津音乐厅新年音乐会盛典的序幕。演出前,身兼该剧编剧、作曲和指挥的瞿小松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我与铁生是很好的朋友。铁生坐在轮椅上的命运众所周知,但他总以微笑面对世界,他能有这个笑容还因为他身后有一个微笑着的妻子,因此这部戏是向他俩致敬!”

1990年,导演陈凯歌将《命若琴弦》拍成电影《边走边唱》,由瞿小松担任作曲。1997年,瞿小松创作了歌剧《命若琴弦》,“因为电影才有了创作歌剧的想法,不过两者在音乐上没有任何关联,电影追求好莱坞大片的风格,而歌剧更接近民乐。遗憾的是,铁生生前没能看到这部戏,他去世一年了,才把它搬上国内舞台。”小说讲述了一个生命目的与过程的寓言,对于命题的答案,瞿小松表示:“无解。我只是说了一个说书人的故事,我不是给答案的人。”在改编剧本上,瞿小松颇费心思,将小说里两代盲艺人的故事融合到一人身上,并添加《窦娥冤》的说书内容,从数琴弦开始才进入小说的故事。“首先,这不是西方歌剧,主演龚冬健虽然是男低音,但他要用假声模仿青衣、老旦、丑、黑头等不同戏曲行当的声调,而且14名乐手都会用肢体、语言参与表演。之所以要加入《窦娥冤》,是因为没有说书人会讲自己的故事,总要选个故事开场,而《窦娥冤》声乐丰富、戏剧性强。”

虽然瞿小松是贵阳人,主演龚冬健是南昌人,但是该剧却使用四川方言,瞿小松解释说:“我很喜欢川剧,而且普通话的声乐作品相对音乐性差,这和英语有点像,20世纪之前没有特别好的英语声乐作品,一般都是意大利语、法语、德语。”不过选用四川话也增加了表演难度,“1997年,在纽约,我给龚冬健排练,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了一个月。”

瞿小松与谭盾、陈其钢是中央音乐学院1978级作曲系的同学,他的音乐有股安静的力量,“声音就像浮云,浮云飘过。但寂静就像蓝天一样,永远在那里。”这位“寂静大师”聊起音乐,也有着不一样的腔调,“听音乐时,对作品背景知识知道得越少越好。音乐怎么会离人远呢?都是被专家们搅晕了、搅怕了。音乐中不存在懂与不懂,被触动了就是听进去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