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幕未启,一段如泣如诉的大提琴先缓缓响起,抚平了观众席中嘈杂的人声;舞台上的多媒体影像云卷涛翻,将观众的思绪牵引至1927年的武汉,步入动荡的时代漩涡。昨天下午,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宋家姐妹》在武汉湖北剧院演出,作为北京唯一一部参评剧目,角逐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大奖。
本届京剧艺术节共有28台戏参赛,其中光现代戏就有12部,好戏不可谓不多,但《宋家姐妹》依然显得非常出挑。剧中名角云集,不仅汇聚了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中的迟小秋、赵葆秀、朱强,还有张建峰、张馨月、谭正岩等年轻人中的翘楚与之相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唱功突出的实力派。武汉观众对这些名角似乎很熟悉,每个人亮相,台下都会掀起一阵掌声的浪潮。
名角的光彩来自于优秀的剧本。“这个戏的故事很简单,看上去似乎只是一件家事,但却带出了时代大背景,编剧手法很巧妙。”武汉大学李教授虽然不是戏迷,但看完戏后意犹未尽地和夫人分析起这个戏。的确,从表面上看,该剧讲述的只是宋庆龄是否参加宋美龄的订婚仪式这样的小事,大多数角色也都是宋庆龄的亲人,母亲、弟弟、姐姐、妹妹轮番出场,嘴里说的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但在家庭亲情背后却藏着宋庆龄更为宽广、深沉的爱国情。该剧以小情晓大理,让大道理披上温情的外衣,不再板着面孔,也更易于人接受。难怪一位华侨,看到最后忍不住老泪纵横。她并不知道,此刻台上的“宋庆龄”也为情所感,流出同样的热泪。
这眼泪其实流得并不容易,半年多来一次次精雕细琢,让剧中人越来越立体,让剧中情越来越动人。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透露,这部戏从编剧的案头“走”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舞台,是一次漫长的“征途”,“这部戏先后修改了25稿,光是提纲就改了10遍。”即使在首演之后,该剧仍然大大小小地改了多次。就在昨天演出前一天,导演宫晓东还在改。“在宋庆龄回忆孙先生那场,我本来是从台阶上走下来,昨天宫导又让我改成围着留声机转一圈,更符合回忆的情境。”迟小秋说。
有的改变其实很细微,但创作者们并不肯忽略这样的细节。原来场次之间唱京歌的演员穿的是黄色服装,但为了与剧中人“人生十字路,该往何处去”的踟蹰心境相符,也为了与舞台上的灯光更为契合,本次演出换成了渐变的蓝色裙子。宫晓东说许多细节的改变,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为了加强情感的渲染。“京剧要是不想成为博物馆中的陈列品,就得走到观众中间,用鲜活的感情来感染他们。”
观众季女士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对于文字非常敏感,但她对《宋家姐妹》的唱词却赞不绝口,“‘风波骤起惊鸿影,怎一个忧字道心声’,开场第一句词就非常好,既有古典韵味,又通俗易懂。”如果听到季女士的这句话,坐在台下的编剧陈国峰一定很欣慰,要知道当初这些唱词可难坏了他,“现代戏最难写的就是唱词,不能太俗,不能太雅,有时一句词就得想个三五天。”
细腻的情感一层层递进,让两个小时的时间显得那么短暂。演出结束后观众仍然不肯离场,热情的掌声响了一遍又一遍,不依不饶地非要让演员返场。几位主演又都加演了几个经典唱段,武汉的戏迷们过足了瘾,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剧场。虽然艺术节大奖花落谁家暂未得知,但武汉戏迷们热情的掌声可以说率先把“观众大奖”颁给了北京的艺术家。
昨晚演出结束后,迟小秋、谭正岩等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湖北孝感市云梦县与基层观众面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