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中文版《妈妈咪呀》移师北京 入乡随俗说儿化音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8-15 16:50:52 | 文章来源: 北京日报

中文版《妈妈咪呀》移师北京 入乡随俗说儿化音

昨晚走进世纪剧院的观众看到了不同以往的景象,整个剧场大厅被湛蓝色的爱琴海“海水”包围,剧场一侧的楼梯被装点成别具一格的希腊风格白色建筑,而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就在这片“海景”中登场,正式开启北京连续80场的驻演之旅。

作为百老汇音乐剧经典中的经典,《妈妈咪呀!》活力洋溢的剧情、永不褪色的金曲令观众深深着迷,收获了全球范围内的大批明星粉丝。而中文版《妈妈咪呀!》同样少不了中国明星的捧场,就像昨晚的北京首演礼,着实是星光熠熠,朱明瑛、黄宏、朱时茂、辛柏青、徐峥、三宝、景岗山、栾树、程琳、毛宁、陈明、胡军等演艺明星悉数到场,共赴“妈妈之约”。

中文版《妈妈咪呀!》是该剧的第14个版本,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引进版权并进行本土化制作,从诸位演员到年轻的中方执行音乐总监、指挥赵继昀,都是华人。中文版严格按照原版演出,细微到群舞演员的每次抬手落脚,都遵循了原版,但英国总导演也在剧中设计了几处“很中国”的表现方式。比如剧中男女主角苏菲和斯凯结婚前一晚遭遇斯凯的小兄弟们“砸场”一幕,不管在哪个国家演出哪个版本,都会要求“小兄弟们”跳出最符合当地特色的舞蹈,比如在爱尔兰演出时跳踢踏舞,在西班牙演出时跳弗拉明戈舞。如今到了中国,演员们不仅展示了舞蹈动作,还大展中国武功,做出了螳螂拳、蛇拳、鹰爪拳以及黄飞鸿、叶问的招牌动作。演员们甚至主动约定在定格姿势时,集体发出李小龙那标志性的叫喊声,赢得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回应。

整场演出,幽默诙谐的语言、夸张搞笑的表演让观众津津乐道,尤其剧中身为“老妈挚友”的谭雅,在之前的上海站演出时,总能在关键时刻抛出几句恰到好处的上海方言,引得场下观众捧腹。移师北上之后,谭雅也入乡随俗,用纯正的儿化音、北京话,引得北京观众哈哈大笑。

记者手记

连演80场,意味着什么?

连演80场,这个数字在北京的音乐剧演出市场上实属罕见。

之前中文版《妈妈咪呀!》在上海的32场演出,据主办方说“票已经卖爆”,而在北京,由于是刚刚开始演,而且采取的是阶段性开票策略,所以整体市场状况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不管怎么说,“80场”这个数字,给人们走进剧场观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长线培育音乐剧市场的角度讲,中文版《妈妈咪呀!》尝试走产业化道路,让人看到了希望。比起那些演几场就刀枪入库的音乐剧而言,这至少是一种真正向国外成熟的音乐剧产业运作模式靠近的一种举动。要知道,一次制作,长期演出,有的剧目甚至可以连续演出近20年,这是百老汇音乐剧的特点。

诚然,对任何演出而言,支撑长线运营的支点,都不是拿钱砸出来的广告,而应该是口口相传的好口碑。音乐剧更是一个需要一场一场积累口碑来逐步赢得市场的产业,媒体宣传、广告往往不及观众看过之后的评价与传播。从中文版《妈妈咪呀!》首演的观众评价来看,“苗头”还是不错的,很多观众走出剧场之后都表示该剧值得一看。

戏常演,演员水准才能提升,这一点在中文版《妈妈咪呀!》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该剧7月10日在上海首演时,记者曾前往观看,最直观的感受是演员的表现力稍欠火候,唱功不够过硬,表演痕迹重,“做戏”意味浓。不过,经过上海32场的舞台洗礼,如今在北京的舞台上,他们游刃有余了很多,表演唱的状态松弛了很多,与剧中角色的贴合度也提升了很多。

在百老汇与伦敦西区,同时上演着几十部音乐剧,还进行世界巡演,养活数以万计的音乐剧演员,捧红了忆莲·佩吉、莎拉·布莱曼等歌唱明星。但在国内,由于市场尚未成熟,音乐剧专业的学生们一出校门便纷纷改行。大多数音乐剧演员只能兼职,难成职业演员。业内人士总说,中国优秀的音乐剧人才匮乏,其实何尝不是因为舞台锻炼、磨练的机会不够充足呢?舞台是演员的阵地,是精品的孵化器,演几场就收,也许永远出不来好演员。同样,演几场就收,永远出不来舞台佳作,更谈不上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运营模式。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