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何占豪再谱琵琶版《梁祝》 下月亲自指挥深交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25 10:18:05 | 文章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何占豪

何占豪

1958年,何占豪和他的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仅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妇孺皆知的小提琴作品,也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还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5月20 日,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将在星海音乐厅以“复古”的五弦琵琶领衔献奏这首作品,作曲家何占豪将亲自指挥深圳交响乐团。日前,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何占豪,请他讲述了这一将由越剧演员深情吟唱的最新版《梁祝》有何独特之处,以及一直致力于推动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他又有什么最新力作。

本报记者 苏蕾

谈新版《梁祝》

民乐交响混搭戏曲舞蹈

广州日报:这个琵琶协曲版《梁祝》不仅有交响乐队,还有越剧表演?

何占豪:对,我感觉这种探索听众应该会更喜欢。首先是古典乐器与现代交响的结合,其次是民族器乐与民族戏曲的结合,这在过去都是少有的。

越剧表演是在楼台相会一段,我出生在越剧之乡,也曾在浙江越剧团工作过,对越剧、对《梁祝》的故事都熟悉,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每一段其实都是从越剧中来的。现在,我们加入戏曲的展示其实是还原了作品的源头,将令之更通俗、更感人。此外,在《化蝶》一段,我们还会结合舞蹈,这种混搭的形式是一种探索。

广州日报:您对这个最新版本《梁祝》最终的舞台呈现也很期待?

何占豪:是的,我和方锦龙曾商量过这样或那样好不好,作曲家在某种意义上是纸上谈兵,需要靠表演者来进行二度创造。比如,我作曲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直没出来,后来徐小凤一唱就红了,就是她二度创作得好。

首谈指挥心得

最重要是情感表达

广州日报:您下月到广州将亲自指挥《梁祝》,您有学过指挥吗,有什么心得?

何占豪:上世纪80年代,香港中乐团希望我去指挥一场我的个人作品音乐会。之前,我只在一些小场合指挥过自己的作品,所以我去学了一点,才正式上台。其实,任何艺术都是有共通点的,找到了共通点,也就找到了窍门。指挥无外三点,一要熟悉总谱,这一点作曲家不用学;二是动作,我这方面比较灵活;第三,更重要的,就是将情感表达出来,能够带动乐队,这是指挥好与不好的区别。而指挥与作曲家的不同,也就是要将情感与动作结合。

这是我第一次在采访时说指挥,当内心有体会后,表情与肢体会自然结合,继而感动观众。

新作《陈三五娘》

探索“音乐活化石”福建南音

广州日报:您最近在忙什么,有什么新作品向我们的读者推介吗?

何占豪:我前年开始创作交响南音《陈三五娘》。福建南音是比昆曲更古老的,不久前联合国刚申遗成功。但这“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再不改革,恐怕很少人听了。

《陈三五娘》是岭南很著名的故事,我们将西方交响与福建南音相结合,戏曲老唱段请了台湾一位南音专家来写,并参考了西方清唱剧,把用三四个小时才能演完的故事用5个乐章、不到50分钟展现出来,既有交响乐与戏曲唱段的结合,也有交响乐器与合唱的结合。

作品出炉后,福建南音界承认、岭南专家认可,老百姓们也很喜欢。上个月我们去台湾巡演,非常成功。

如果说50年前的《梁祝》是纯器乐的,那么50年后的《陈三五娘》则是器乐与声乐的结合,是我的又一部《梁祝》。

知多D

二胡版、琵琶版、

小提琴版《梁祝》对比

小提琴四根和弦是特色

被问到二胡版、琵琶版和小提琴版《梁祝》各有什么不同时候,何占豪讲道:“每种乐器都有长短,作曲家必须扬长避短。《梁祝》最初是为小提琴而写,自然发挥了它的长处,例如四根和弦的运用,就是二胡所没有的;又如弦乐器的音是连绵不断的,这是弹拨乐器所没有的。”

二胡胜在连绵不断

“后来《梁祝》被改编成二胡协奏曲,二胡的连绵不断是要比小提琴更胜一筹的,因为它的滑音更为自然,而且《梁祝》创作时本身就有模仿二胡的一些弓法、指法。只是小提琴的音区较宽,十分激情,而二胡在这方面比较弱。”

琵琶胜在音的力度

“琵琶在力度上胜过二胡和小提琴,是颗粒性很强的乐器。虽然在连绵不断上不如小提琴,但如果演奏家将弹拨与轮指相结合,则有另一方面的呈现。

而且用琵琶的语言去表现《梁祝》,有时比小提琴更好。因为其本身的古典味,也因《梁祝》中有一段在创作时是模仿古筝的,只是小提琴的弹性没那么足,而这则是琵琶的强项。”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