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演出

嘻哈包袱铺:从2名观众到25万会员卖的是乐子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4-01 15:39:27 | 文章来源: 东方早报

高晓攀(左)和搭档尤宪超

高晓攀(左)和搭档尤宪超

早报记者 潘妤

高晓攀戴着黑框眼镜,穿着入时,手里的iPhone总是响个不停——典型的80后阳光帅哥。如果不是因为他穿着条绸缎面的中式裤子,实在很难把这个形象和相声演员挂上钩。这个生于1985年的男生,现在是红遍北京城的“嘻哈包袱铺”的掌柜,拥有自己的公司,手底下掌管着70多号人和大大小小四个剧场。就在三四年前,高晓攀基本还是个无名的“北漂族”,除了搭班说相声,干过的工作包括婚礼司仪、售货员、推销员、油漆工……

高晓攀来上海是为了昨晚开始的三场演出。这是“嘻哈包袱铺”成立三年以来,第一次自己操作来上海演出。和北京一票难求的盛况相比,场面算是冷清了不少。对此,高晓攀并不觉得沮丧,来上海就是想试一试,“嘻哈包袱铺”能不能靠自己的口碑打出市场。

2008年的5月,“嘻哈包袱铺”成立的首场演出,台下就坐着两名观众,满台的演员让这两个观众不好意思退场。而三年后,“嘻哈包袱铺”的会员已经达到了25万人。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和他们一样的“80后”观众。

我们卖的是乐子

“嘻哈包袱铺”是清一色二十来岁的年轻男生。2008年5月,这群男生在少年宫里学相声,首演演出就弄了张办公桌,盖块布就上了。20元的票价,实在算是便宜。台下只有两位观众,演出的“隆重”,让这两人不好意思地看完了全场。有五个月时间,“嘻哈包袱铺”的日子一直不好过。

但渐渐观众开始多了起来。它的第一个据点是鼓楼西大街的广茗阁,剧场边卖羊肉串的老板在“嘻哈包袱铺”还没红火的时候帮着卖票,买100元钱羊肉串送一张20元的票,慢慢地,票子变得紧俏起来。当年的12月,因为一篇媒体的报道,“嘻哈包袱铺”很快引来了全北京大大小小媒体的关注。每天中午12点,广茗阁门口就聚集了买票的人,一直等到下午4点开票。那些没时间排队的人宁愿到门口买价格翻了三倍的黄牛票,也一定要进去听一场相声。

“最火的时候,台下一半是观众一半是记者,长枪短炮到处都是。那半年时间,从时尚杂志到党报,从《鲁豫有约》这样的节目到《中国文化报》,几乎都上了一个遍。”高晓攀回忆说。小小的广茗阁很快就不够用。短短两年时间,“嘻哈包袱铺”一共扩充了四个剧场。每个星期固定有21场演出。除了买断了广茗阁六年的晚间演出,还和政府等单位一起合作,开辟了崇文周末相声俱乐部和东四环剧场,而最大的手笔当属全新的安贞剧场。这个有四五百个座位的茶馆剧场,完全由“嘻哈包袱铺”自己投资,耗资200万元改建的剧场里摆放了三十来张八仙桌,一到周末就爆满。20元的门票虽然涨到了80元,但“嘻哈包袱铺”的口号是:“我们不卖房子,不卖车子,卖的是乐子。”

舞台是梦开始的地方

一年之前“嘻哈包袱铺”来上海的演出都是有企业或者演出商托底,基本不对外售票。相声搬到上海演出难度很高,南北文化的差异让这门曲艺艺术的受众群受到限制。在北京,“嘻哈包袱铺”和郭德纲的德云社算是竞争关系。但高晓攀却一直对郭德纲景仰有加,很多年前,他也在德云社说过相声,和郭德纲同台演出过。“我不想做郭德纲,我也做不了郭德纲,不是说气馁的话,我觉得在艺术上真的不如郭德纲。他让相声艺术火了起来,这也是我们‘嘻哈包袱铺’能够活起来的原因。”

但是,高晓攀很清楚自己和德云社必须有差异化的竞争。“德云社其实更偏重传统、传承的东西。但是,我们的相声都是更身边一些的东西,更年轻化、更生活化。”在观众眼里,“嘻哈包袱铺”确实摆脱了传统相声的那种江湖气息,变得更有潮流感。除了说传统段子,更受欢迎的是那些凭借网络语、流行语、时事新闻乃至微博趣闻的新编相声。相声也开始调侃那些八卦新闻,诸如谢娜和张杰,诸如大S和汪小菲。演员们不一定非穿着长衫马褂上场,高晓攀甚至有一件迷彩长衫,演员们也会脚踩回力鞋、身穿线衫裤上场。“所有‘80后’的观众都说这衣服实在太怀旧了。”

除了高晓攀和搭档尤宪超,剧团里的很多别的组合也都各有粉丝。而领军人物高晓攀无疑是人气最高的。有30多个北京的“攀粉”特地买了飞机票过来看这个专场,和“嘻哈包袱铺”一起过这个清明小长假。临出发前,更有很多观众给演员们发来上海的天气预报,让他们注意冷暖。这个被人称为“相声界第一帅哥”的年轻人,让相声也走起了偶像路线。

在很多观众眼中,高晓攀和“嘻哈包袱铺”,第一次让相声这个东西,和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关系,变得亲切起来。三场专场演出被取名为“舞台是梦开始的地方”,这也是“嘻哈包袱铺”所有演员内心的声音。虽然明天的一切都还未知,但站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就有了新的开始。

2008年5月,一群在少年宫里学相声的年轻人聚在了一起,开始了正式演出。“嘻哈包袱铺”摆脱了传统相声的那种江湖气息,变得更有潮流感。高晓攀也被称为“相声界第一帅哥”。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