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茶花女》剧照
今年底,当孟京辉的年度大戏《柔软》、田沁鑫的音乐剧《电影之歌》先后在保利剧院上演,我们发现,两位导演似乎都对“新媒体”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前者运用实拍和影像结合的效果,制造了虚实互动的哲学意念。后者“玩得更绝”,将舞台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3D大片效果。
其实今年舞台剧使用“新媒体”技术的案例尤为突出,就在上周日,林兆华与过士行合作的新戏《回家》中也将最新的电脑游戏《使命召唤》的一段视频用在了舞台上,新锐导演黄盈今年年度大戏《当司马TA遇见韩寒》,还有青年导演赵淼的儿童剧《马小跳之寻找梦幻岛》等都在向新媒体领域拓展。
赵淼告诉记者,人们普遍理解的“多媒体”就是影像和戏剧结合,但随着科技进步和舞台剧多元化发展的诉求,仅以影视镜头为主的呈现越来越不能满足创作者的想象力,如今我们看到的视听创新,应该归结为“新的传播媒体”所赐,简称“新媒体”。
采访中很多艺术创作者都认为,新媒体在内地舞台剧的运用如今已经有了飞跃式的前进。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后以及《阿凡达》等好莱坞3D大片的引进,一方面让观众的视听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为新媒体的舞台运用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助推作用。那么是否新媒体技术能在近年标榜明星、恶搞的演出市场中杀出一片新天地,开辟新的潮流趋向?采访中业内人观点并不统一,但新媒体技术作为未来舞台剧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已毋庸置疑。正如田沁鑫所说“既然机器能帮我创作,我干吗不用呢?”
【变革】
“魔兽时代”的新思路
“从影像变成了空间,这就是从方法论上升到了世界观”。采访中孟京辉谈了自己的观点。其实,孟京辉这些年对新媒体的探索也没有间断,去年《空中花园谋杀案》他让一条三维影像制作的毒蛇从道具腿上盘旋而上,让很多观众记忆犹新。这次,《柔软》的运用最为特别。他将人脸放大到舞台上,就是在解决一个世界观的问题,比如结尾男女主角接吻的戏,他说这里不仅有她对真实世界的质疑,也有对自己的自嘲。
1 技术发展,审美观也在发展
12月5日,导演田沁鑫执导的大型多媒体音乐剧《电影之歌》在北京结束了首轮演出。记者在演出现场看到,舞台上忽而火车向观众席呼啸而来,忽而高大的建筑在观众眼前轰然倒塌,全剧三维影像与舞台表演结合制造的演出效果,仿佛让人在欣赏一部舞台版的3D大片。
“可以说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音乐剧的可看性又提升了一大步。”采访中,田沁鑫说。她告诉记者,在舞台剧中以多媒体代替换景,营造一种真真假假的幻境,同时结合舞台设计产生梦境一样的时空和地域的转换,这在国内也是首创。
无独有偶,在一个月前,导演孟京辉的年度大戏《柔软》也采用了诸多多媒体技术,与田沁鑫以三维效果呈现不同,孟京辉采取的是实拍和影像的结合,我们在演出中看到,男女主角的脸部影像被现场放大到了背景墙面上。剧终之时,孟京辉干脆拿起摄像机来了个现场婚礼实拍,但没过一会,当拍到男女主角接吻之时,实拍的影像突然让人产生质疑,因为现场的表演却是两个演员各自走下舞台。“这几年的多媒体,也可以叫做新媒体,我认为一方面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美学的发展,它是某种艺术流变的传承,是在质问真实虚假的关系。”谈到新媒体在舞台上的运用,孟京辉这样认为。
2 观众求变,戏剧人也在求变
其实新媒体技术在舞台上的运用,国外比我们要早好几十年。近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引进剧质量逐年提高,国内观众欣赏到的顶级演出越来越多,对舞台视听效果要求也随之提高,这就要求国内创作者在舞台多元化领域的新的探索。记者了解到,早在2001年,林兆华执导的《理查三世》也有过类似的尝试,如果再往前追溯,1994年孟京辉的《我爱xxx》就曾在舞台上投放过影像片断。“不过整体视觉的技术革新,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的。”田沁鑫说。
细心观众不难发现,除了《电影之歌》,田沁鑫在年初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就尝试了多媒体技术,而年底的《电影之歌》和明年初的《四世同堂》则运用更多。
田沁鑫告诉记者,之所以迷上多媒体,与她从小爱看科幻片有关,而对于3D技术的热衷,则与她爱玩电脑游戏有着直接关系。“现在最爱玩《魔兽世界》,我看好如今合作的多媒体设计团队,也是因为他们都玩魔兽,这样的人会充满想象力。”田沁鑫一席话,似乎与她的年龄及创作风格格不入。不过她并不怕外界非议,她认为,新媒体技术在舞台上的运用能带来一种催眠效果,就像《电影之歌》,舞台上呈现的画面直接将舞台空间改变,不仅充满了游戏感,还具备了3D大片的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