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史前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至6500年,主要分布在北方西拉沐伦河、西辽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从“泛红山文化”的概念来看,从距今82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玉器到距今35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都属红山文化玉器范畴。
红山文化玉器一般采用辽宁岫岩软玉(河磨玉),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结晶状透闪石,玉料有青玉、黄玉、碧玉、青黄玉、墨玉,偶尔也有白玉,一般硬度在6~6.5,比重2.9~3.1。红山文化玉器所采用的玉料中,还包括部分蛇纹石类玉材,巴林石、绿松石、煤精石以及一些硬度较高的细石料。由于岫岩玉山料产地岫岩县离红山文化分布区域较远,故红山先民们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大。笔者多年在考察西拉沐伦河、西辽河流域时所采集到的河磨玉料和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如出一辙,而现代采集的岫岩玉山料则和红山玉器用料相差较大,这也佐证了“就地取材”的观点。一般看到的市场上很多仿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都是岫岩玉山料,看起来比较接近红山文化玉器用料,故收藏爱好者们应当注意。
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先进。玉料的切割多采用线切割和片切割的方式,常见的线切割多表现在玦口和玉箍形器内孔上。一般简单的透雕,宽槽,粗阴线,打洼工艺常见,线拉工也很少,纹饰一般都是用玛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制而成。钻孔一般有单面钻、双面对钻和倾斜对钻三种表现形式,使用桯钻和管钻的方式。由于加工工具原始,转速较慢,所以在钻孔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打磨,所有孔道上都可看见不规则的螺旋痕迹,包浆自然。而现在仿古者功利心强,没有古人那种铁杵磨成针的毅力,一般现代电动工具痕迹比较明显,孔道干涩,此乃一鉴定小窍门。玉器的打磨,抛光十分讲究,多呈蜡状光泽。从目前发现的红山文化玉器上,尚没有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红山文化早、中期有砣具的出现,直到红山晚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才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砣具,因此,对有明显砣痕的红山早、中期玉器要当做仿品处理。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丰富多彩,典型器有玉猪龙、勾云形器、玉箍形器、玉枭、玉龟等,由于动物造型的玉器品种较多,使得这一文化独具特色。红山文化玉器一般器形都比较小(玉猪龙、C型龙除外),大型器物几乎不见,更无陈设器,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那些红山文化大型人头兽身、粗重厚大的摆件都是现代人所主观臆造的。
红山文化玉器通常保存得比较完好,土咬的现象也不是很多,大多受沁不重玉质呈原色,表面蜡状光泽。现在很多收藏家以为年代越久远,玉器越受沁严重,这恰恰给了许多仿古者可乘之机,大肆伪造。现在市场上销售的很多仿红山文化玉器不是染得发黑就是发红,不是强酸腐蚀得坑坑洼洼的就是抛光贼亮,广大玉器爱好者们千万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