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景舟和吴湖帆合作的“相明石瓢壶”去年以1232万元的价格被拍出,吕尧臣、吕俊杰父子联袂制作的“阴阳太极壶”也拍出了150万元的高价。“三年涨十倍”,“一两紫砂十两金”,人们这样形容紫砂壶突然暴涨的价格,虽略显夸张,但足以描述紫砂壶的价格已令人咋舌。资深紫砂壶藏家刘天宝先生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目前紫砂壶的价格与价值严重偏差,价格存在虚高成分”。
刘天宝认为,紫砂壶首先是一种实用器,自古就不存在官窑,是广泛在民间的实用茶具,泡茶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就像是人们吃饭用的碗碟,与艺术品是两回事,技术难度有差别。即使有的‘大师壶’称得上是艺术品,但大部分紫砂壶还是实用器,价格不该被炒得这么高。而一些明清大师壶之所以价值不菲,原因在于它承载的是历史与文化的意义,与现在的高价紫砂壶在价值取向上是存在差别的。虽然继陈曼生开创文人壶先河之后,文人普遍热衷将金石字画敷陈其上,但艺术性的提升并不能取代它是实用器的事实,使用还是它的第一大功用。好的紫砂壶是用出来的,倘若将它束之高阁,再好的紫砂壶也不过泥塑一件。只有经过茶水滋养,紫砂壶表面才会呈现出‘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的状态。而如今,市场一味哄抬紫砂壶的价格,未必是好事,试问,拿着一把天价紫砂壶,谁还能淡定如常地泡茶?”
紫砂壶价格越来越高,其价值是不是增加了呢?对比了紫砂壶的“今时”与“往日”,刘天宝表示否定的态度。紫砂壶的价格之别主要体现在工艺的复杂性上,如今的工艺比之过去有天壤之别:过去的紫砂壶是用柴窑烧出来的,成品率达到百分之六十就算是高的了;而如今的紫砂壶改用电窑烧制,成品率高达百分之百。从前的紫砂壶多是纯手工制作,使用的工具很少。新中国成立以后,紫砂壶的生产工具大大增加,制作规模迅速扩大,壶嘴、壶身、壶把都可以用模子轻易地做出来,甚至有灌浆的模子可以一次成型。工艺简化,批量生产,成品率高,数量增加,紫砂壶价格本该降低,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从砂料上说,从前的紫砂矿挖出来以后起码要“醒”二十年,自然风干或手工捣碎。而如今基本上都是“机器砂”。“手工砂”与“机器砂”在密度与透气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刘天宝拿出一把明代惠孟臣的壶举例,这把壶光泽莹润,胎薄轻巧,线条流畅,其砂料之细腻光滑更是令人惊叹,这是现代的“机器砂”所无法企及的。
作为工艺品,美感是品评其价值的重要标准,近来价格一路高抬的紫砂壶,在美感上是不是有了质的突破呢?刘天宝认为不然。“现在纯手工的壶几乎看不见了,就是大师制作的紫砂壶也多是借助大量工具”。手工制作的紫砂壶线条流畅,成型自然,这种美是一种个性的美,有“人气儿”的美,每个工匠的手法与力度都不相同,因而制作出来壶的感觉也各不一样。如今,批量生产的紫砂壶更标准了,但失去了人工的痕迹,也就失去了个性的魅力。工艺上由繁化简,砂质上由细化粗,美感上有减无增,紫砂壶的身价却一路水涨船高,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刘天宝认为,即使是作为艺术品收藏的大师壶,贵也要有个标准,不能无限度地膨胀。刘天宝回忆道:“1979年,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顾景舟最好的壶售价不能超过128元。当时一般工人每月工资是32元,也就是说,一个最普通的工人四个月就可以买得起一把‘顾景舟’了。如今的大师壶动辄几十万元几百万元,恐怕许多人只能望壶兴叹了”。
让与人唇齿相依的紫砂壶离开饭桌,成为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或许这正是紫砂壶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