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

时间: 2011-02-01 18:54:48 | 来源: 齐鲁晚报
收藏 >

陈洪绶人物图卷

作者陈洪绶,浙江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明亡后,又号悔迟、老迟,曾剃发出家。陈洪绶最突出的成就是人物画,尤以绣像插图影响最大。他的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借古喻今,寄托情怀。陈洪绶早期人物画线条多用游丝描,笔法细圆并参有方折,中期的作品用线趋于圆整,减少了方折变化,仕女造型线条细匀,形态丰满,唐韵犹存。

陈洪绶在山水画、花鸟画以及书法上都有非凡的建树,对“扬州八怪”、“海派”及近现代的画家有深刻的影响。明代画坛,有“南陈北崔”之说,南即陈洪绶。中国人物画由中古向近代的艰难转型的画家中,陈洪绶是其中翘楚。

东魏蝉冠菩萨像

菩萨像雕刻精细,形态优美,装饰华丽。尤其是菩萨冠上蝉纹装饰,十分罕见,在早期佛教造像中仅见两例,这应当是文献中提到的“蝉冠”,为世俗高官贵族所佩戴。佛教蝉冠应取起蝉能蜕壳复活之意,象征佛教轮回的观念。

1976年,蝉冠菩萨像出土于山东省博兴县著名的龙华寺遗址,1994年被盗,1997年在日本美秀博物馆公开展出,2008年日本美秀博物馆将蝉冠菩萨像无偿送还山东,入藏山东博物馆。

北魏正光六年贾智渊造像

因在造像上刻写“贾智渊妻张宝珠等”题名,故命名为“贾智渊造像”。贾氏家族是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造像的捐助队伍庞大、活动经费充足,因此该三尊造像体量大,雕刻精致,远非一般造像所能企及,是山东现存北魏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品之一。

1918年,贾智渊造像出土于山东青州西王孔庄古庙中,一位日本古玩商曾以10万银元从当地购得此像,后当地官员出面干涉,日商未能将其运走,并放置县金石陈列室,1953年移至山东博物馆。

麃孝禹碑

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发现于山东费县平邑集南,即今平邑县。

碑首阴线刻凤凰画像,碑身刻两行字,其风格遒劲苍古,可为古隶代表,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汉代碑刻。

东平墓室壁画

2007年10月在山东省东平县出土的彩绘壁画是山东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在全国极为罕见。

该壁画以薄薄的白灰作底,其上绘制星象、人物、建筑、走兽等,尤其是勾连开合的云气纹和身穿短褐、肌肉张扬的武士,须发、衣物皆细致入微,开魏晋绘画之先河,其画面线条率性流畅,色彩鲜艳夺目,人物造型生动、面部表情丰富,反映出汉代高超的绘画艺术。无论是在保存情况、壁画内容还是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各方面,东平墓室壁画都堪称国宝。

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

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呈浅棕色,骨壁较厚,前上部圆枕粗壮。发现于沂源县鲁山镇骑子鞍山。经专家鉴定,确系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40万年至50万年前的猿人化石,与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代,并在考古史料中将其命名为“沂源猿人”。

“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沂源猿人”的发现是我国古人类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成果,在山东省是第一次。

巨型山东龙化石骨架

巨型山东龙化石长14米,高8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化石。

巨型山东龙属于恐龙类中的鸟臀目恐龙。特点是嘴宽而扁,很像鸭喙。头骨长,顶面较平,头后部较宽,齿骨牙列较长,有六十个齿沟。以两腿行走,前肢相对较小,后肢粗壮,趾间有蹼,并有一条很长的大尾巴。一般认为它是以蕨类植物为食,也有少数研究恐龙的学者推测,它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

开颅术头盖骨

200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在整理鉴定广饶县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址人骨标本时,发现在编号为M392墓的墓主颅骨右侧顶骨的靠后部有一直径为31毫米×25毫米的近圆形颅骨缺损,推测墓主生前曾施行过开颅手术。

专家鉴定委员会检查分析认定,392号墓墓主颅骨的近圆形缺损系人工开颅手术所致。此缺损边缘的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形弧状,应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是我国史前考古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比我国以前在青海发现的开颅手术实例提前了1000年之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