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资本时期如何收藏艺术品

资本时期如何收藏艺术品

时间: 2010-12-23 17:17:02 | 来源: 《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
收藏 >

文徐小青

很多投资机构将艺术品作为价值区域和投资工具,期待几年后从中获利

2010年的艺术品市场延续了2009年的火爆,天价艺术品频频出现。有人甚至感叹,如今高价艺术品提到“亿元”,已经不是一亿,而是究竟几个亿的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艺术市场即将进入资本干预时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新兴资本与游资纷纷涌入艺术品市场,将艺术品作为投资工具,多种因素综合推高了市场。

投资者不能“孤芳自赏”

“其实艺术是没有价值的,艺术被资本发现才有价值。全球的艺术品都是,是给资本认同了以后艺术品才有价值。关键是什么样的艺术品能被资本认同。”在本月初举办的“芷兰雅集”年终论坛上,著名收藏家刘益谦从投资的角度,语出惊人地阐述了资本与艺术品的紧密关系。

他认为,一个投资者的资本追逐艺术品,投资理念符不符合别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才是问题的根本。“你说这个东西好没有用,你可以收藏石头,说它有三万年,但没有人买也没有用。”所以,投资者的行为要符合大众审美观,得到别人的认同,这才是艺术品能不能涨的关键。

台湾收藏家王定乾表示,现在的多件天价艺术品都是这两年在后金融风暴时代产生的,这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艺术品也随之走向世界标准。新兴企业家带着游资进场,为了抵御通货膨胀,购买了许多艺术品。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尚勇说,现在有很多投资机构的艺术品基金、投资资金进入收藏市场,它们并没有将艺术品完全看成是文化品,购买艺术品也并非为了欣赏和研究,而是将其作为价值区域和投资工具,期待用几年的时间从中获得巨大利益。金钱本身有增值的欲望,这是货币本身的特点。艺术品还有一个特点,越抢越高。它可以不断被消费和交易,并且在流通中不断增值。

投资艺术品有要领可循

资本究竟是以何种标准来选择艺术品,并判断其是否具有交易价值和增值潜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龚继遂以书画作品为例,首先要具有一定的“量”,“画太少是不行的”。像潘公寿先生的书画估计不会超过2000张,“这些不够市场分配和竞争”。不过,数量多的画作如果分配得不好也不能盈利。比如,浙江曾经有资本持续地收购过海派作家王震的作品,但因为其作品并不分散,没有形成广泛、流通的群落,所以并未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所以好的投资品,既要分散合理,又要有一定的稀缺性和市场流通性,如逝世30年的画家甚至在世的画家,其作品要有一定的比例在博物馆,一定的比例在文化地域,一定的比例在社会各个年龄阶层或财富阶层,才有可能因为年龄交替、经济的形成而产生转手交易。这样在技术层面上就可以清晰地来描述什么东西是可以投资的,什么东西是未来有前途的。

北京翰海拍卖公司董事长温桂华女士认为,除了要看作品的稀有性。还要注意作品是否流传有序。此外,更应该关注“掐尖”的作品。在同样流传有序的前提下,同一个画家最典型的作品、最稀有的题材、最精的作品,“这种作品买了永远都值,没有亏和不亏。”

市场观察:便宜艺术品也有人买不起

收藏家刘益谦认为,艺术品的高价与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关系。资金不能选择房地产市场以及股市,便选择了艺术品市场。不过,这并非艺术品贵得让人“买不起”的绝对理由。

“任何国家都一样,包括中国,翻开过去的文化历史看,艺术品尤其精美艺术品在任何时代从来没有便宜过,包括到今天为止,未来也是如此。”台湾收藏家王定乾说。

北京翰海拍卖公司董事长温桂华也表示,艺术品不是生活必需品,肯定不是每人都买得起的,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收藏的。即使在艺术品最便宜的时候,依然会有人买不起。她举例说,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齐白石的作品卖150元/张,自己的工资是17.08元/月。“以前攒一年工资不吃不喝买一张齐白石,现在我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齐白石。我觉得这和市场的发展没有关系,因为它还是一种高端的收藏,高端的消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