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文房四宝,小众工艺的困境

文房四宝,小众工艺的困境

时间: 2010-11-10 18:49:25 | 来源: 国际在线
收藏 >

生产效率低下虽抬高了价格,但制作产业可能就此走向灭亡

随着国学和传统书画的复兴,中华文明活的载体文房四宝迎来了新的繁荣。

“这是文房四宝的最好年代”。一位徽墨工艺大师说。但这也是一个富于挑战的时代。十月中旬,在安徽合肥举办的“中国文房四宝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上,海内外专家学者在言及文房四宝面临的挑战时不无忧虑。由于使用手工制作,安徽宣纸、歙砚、徽墨和宣笔都面临生产效率低下,技工减少和传承困难等难题。

小众工艺效率低下

在中国古人眼中,与字纸有关的一切都是神圣的。宣纸、歙砚、徽墨和宣笔之所以被称为文房四“宝”,是因为它们凝结着中国古人千锤百炼的智慧,其原料选择之精良、生产工艺之复杂,都不是习惯了快餐文化的今日中国市场所能接受的。

以“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来说,真正的宣纸经书绘后有千年的纸寿,单纯保存可达2000年。一张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需18个环节108道工序,历时300多天。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安徽省泾县汪同和宣纸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彩辉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在宣纸原产地安徽泾县,宣纸生产仍在使用青檀木皮、沙田稻草等传统原料和工艺造纸,生产效率和产值低下,是十足的小众工艺。

泾县宣纸企业几乎都有供不应求的烦恼。国内外久负盛名的红星宣纸厂是泾县规模最大的宣纸生产企业,它有80多个槽(宣纸生产以槽论产量),每年产量不过500吨(一吨400刀,一刀100张);汪同和宣纸厂有9个槽,一年只有100吨左右的产量。

事实上,现在宣纸厂的非核心工艺都有机器做辅助工作。据程彩辉介绍,在泾县,纯手工的古法造纸企业已经没有了,极少数企业尽管少量地引入了机器设备,但产量也很低。泾县有家坚持手工造纸的宣纸厂,只有一个槽,每年只生产1000刀纸。“古法造的纸要几千元一刀。如果恢复到纯手工造纸,生产效率会更低,价格会更高,宣纸产业可能就完了”。程彩辉说。

徽墨、宣笔同样面临效率低下的问题。制作一支上等宣笔,需经选料、水盆、制杆等大小工序100多道,每道工序都关系到产品的内质和外观,马虎不得。传统徽墨制作分为合料、成形、晒墨等11道工序,层层讲究,一批墨要6个月出厂,高端墨常要耗时一年。

工人时常炒老板鱿鱼

文房四宝富于雅趣,其制作却是苦差。笔墨纸砚的生产技术要求高、习艺周期长,年轻人不愿学,因此文房四宝都面临技工匮乏的困境。

宣纸生产中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捞纸”。两人双手抬起用竹帘,在纸浆池里捞摆,只捞两次,一张宣纸就诞生了。纸捞出来就无法更改,这要求捞纸工人极端默契的配合。据程彩辉介绍,一般捞纸工学了6个月还是学徒,好学的人四五年才能做师傅。捞纸工的双手长年在浆池中浸泡,即使冬天也不能戴手套。

被称为“墨之神品”的徽墨,其制作过程中点烟、锤坯两道工序最苦。点烟是将油灯熏结的烟灰搜集起来,工人要在烟雾弥漫的房间中拨灯芯、添油、扫烟;锤坯工人则要用锤子不断砸打墨泥,打的次数越多越好,因此古人制墨有“轻胶万杵”或“十万杵”的说法。

古人的料精功到,是现代年轻人无法容忍的。无论是宣纸、徽墨还是歙砚,工人炒老板鱿鱼的事时常发生,直接影响了传统技艺的传承。

歙砚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郑寒创办的安徽省黄山市郑寒砚雕艺术中心有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传承歙砚雕刻技艺。制砚三五年才算出徒,可是郑寒的徒弟中跟他超过一年都很少。“大部分只学一年,就被外面的老板挖走了。”郑寒做学徒时没有工资。现在,即使是零基础的学徒,每个月也要付1500-2000元的工资。学徒的第一年拿不出像样的成品,报废的材料不必提了,最普通的也要几百元一块。

据郑寒介绍,当今的歙砚制作,已经由传统的实用功能转向审美和收藏功能,强调砚雕的艺术性。“砚雕是综合性的艺术,涉及书法、绘画和金石等,砚雕家必须有好的美学基础和文化素养。”郑寒设计雕刻的“黄山胜迹印痕砚”等歙砚珍品,曾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他有此成就,得益于制砚30余年的美学修为。学习制砚前,郑寒多年研习油画、水粉画。这样的成长之路,在当代已近乎天方夜谭。

“我一直在呼吁,传统技艺要以正规的学校教育传承,学生除了技艺,还可以学习文化、书法和绘画,对雕刻本身都是很好的提高。”郑寒说。

原料缺乏苦无良材

人才缺乏,也影响到原材料的加工。宣纸生产所需的燎草(沙田稻草加工成熟后作为造纸原料),要用石灰(碳酸钙)浸泡后再用烧碱蒸煮,几乎没有工人愿意整天跟化学品打交道。因此,泾县虽然有得天独厚的清泉、青檀树和优质稻草,原料仍然紧缺。

徽墨也有苦无良材的困惑。传统徽墨要加入桐油烟、麝香、熊胆、冰片和珍珠粉等名贵材料,上好的徽墨不仅可以吃,而且有冶病之功。现在,麝香、熊胆的稀缺自不必提,制作松烟墨的材料黄山松,也因为连年的砍伐,在黄山几乎绝迹。现在徽墨原材料主要来自江西,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对松树的砍伐必然越来越少。

另据郑寒介绍,歙砚的石料主要产自江西婺源,最好的坑口叫龙尾坑,也称为老坑。老坑的开采始于唐代,几千年下来基本已经采光。开采砚石的农民只能围绕龙尾山周边开采,连龙尾山附近农村的路基石都被取下来做了砚石。老坑的砚石已是天价,连砚雕家也无从购买,“只有极少数高端收藏者才会要求用老坑砚石雕刻”。郑寒说。

郑寒认为,不管是新是老,只要石质细腻温润,都可以用作砚料。砚雕最重要的还是雕刻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规模小、水平低劣的旅游产品消耗了大量原材料,规范生产,歙砚等文房四宝的传统技艺才能得以传承。

市场观察:鱼龙混杂市场乱

真赝夹杂,以次充好的现象也妨碍了文房四宝市场的长远健康发展。“做墨首先要做人,一元钱一块的墨和1000元一块的都是墨,打着最贵的品牌,里面的材料却一塌糊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徽墨制作大师说。他表示,现在不少徽墨有虚假宣传的成份,打着名贵药材的旗号,其实并非真材实料。又比如油烟墨,油烟所需的桐油成本很高。一些实力有限的工厂假称墨里有油烟,牟取暴利,无形中打压了货真价实的生产企业。“各个行业都在搞监督、检验,保护消费者利益,徽墨也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

产业规模小,不能形成合力,同业恶性竞争也是一个不利因素。“泾县造纸企业大小几百家,生产书画纸的也叫宣纸,市场没有很好地整合。”程彩辉说。

据程彩辉介绍,宣纸用的原料是檀皮加燎草,而书画纸多用龙须草浆版制作,有些企业买的就是河南和湖北生产的浆版成品,成本低了许多,这也是泾县小的造纸作坊多的原因。“这种书画纸也说自己是宣纸,外行买回去发现质量不行,就说宣纸不好,对宣纸形成了很大冲击。”

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似乎是文房四宝产业化路上一个必然遭遇的障碍。站在行业金字塔顶端的工艺大师对此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前面所说的那位制墨大师就很淡然,“这个行业和别的行业不一样,新兴行业是越超前越好,我们是越往后越好。中国的制墨高峰在明代,通过解密古代的制墨配方,运用现代的工艺超越它,这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好产品,产量多少无所谓。”郑寒也表示,政府做文化产业无可厚非,但一旦成为产业,文房四宝真正的传统工艺可能就面临着丢失。

文房四宝,冷一点也许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