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拍场上的天价竹雕:竹上风流

拍场上的天价竹雕:竹上风流

时间: 2010-10-20 16:18:42 | 来源: 《优品》
收藏 >

        文彭治国

明晚期 张希黄制作 留青野渡横舟图臂搁 成交价RMB 1650000 中国嘉德 2006年6月

 

竹雕艺术品的第一高价是什么?一个竹雕笔筒。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的康熙高浮雕山水人物纹笔筒,拍了1140万元港币。

目前,这个记录还没有被打破。

从笏到文人雅具

竹雕从来就与文人气质有关。它因其材质特点,如竹子的“虚心”、“劲节”与古代文人精神相契合,所以,竹雕艺术品在历朝历代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喜爱。

竹雕又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雕历史悠久,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笏(又称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只是由于官位的不同,笏的材质才不同,“天子以玉,诸侯以象(牙),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木象可也”。

士大夫所持的笏,就是竹制的狭长板子。这也许能说明,古时候环境很好,到处都种着竹子,所以就地取材,很是便利。一方面也能反映先秦时期人们已经重视对竹子的使用,并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简单的成品,尽管这离一件真正的工艺品还有差距。

与笏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竹简。在考古发掘中,这类用语记载文字的竹简多有发现,如《孙子兵法》、记载医药处方的竹简等。除此之外,竹扇、竹制笔杆、竹制枪杆、竹篮、竹席、竹盒等等,也应有尽有。

到了后来,竹子已经慢慢脱离开人的手,到了文人的案头。金元钰在《竹人录》中说:“今流传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秘阁,秀媚遒劲,为识者所珍。”这里说的“秘阁”,就是臂搁,竹子做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房用具。臂搁的形状是竹形瓦面,所以用竹子来做最合适。

臂搁的功用是为了防止把墨迹蹭脏。我们都知道,只有中国字是竖行右行,先在最右边竖写一行,再往左边写。过去古人要求自己悬肘、悬腕,悬空写字。马未都曾说,“明朝人的大袖子都比较长,写字的时候速度快,有时这行没干透,就要写下一行,很容易蹭脏衣服,或者蹭脏字迹。在这种情况下,臂搁就起作用了,把它罩在刚写好的那行字上,臂搁是中空的,不会蹭脏字。写一行挪一行,等你挪到第二行的时候,第一行的字就干透了。”

一方面可以保证不蹭脏字,一方面看着竹雕上的人物花鸟,也算是陶冶了情操,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历史和流派

竹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真正还是在六朝以后。南北朝时期,据《南齐书·明僧绍传》介绍,齐高帝萧道成曾将一件用竹根雕成的“如意笋箨蔻”,赏赐给当时的大隐士明僧绍。北周文学家庾信《奉报赵王惠酒》诗中,“野驴然树叶,山杯捧竹根”,也提及用竹根雕制而成的酒杯。这都可以证明,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根雕艺术。

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竹雕工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在留存下来的一件最有名的竹雕是中国唐代竹制尺八。尺八是一种竖吹的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左右而得名。这件尺八长43.6厘米,吹口口径2.32厘米,三节,遍体纹饰。正面有压孔5个,背面1个,采用留青刻法,施阴文浅雕,压孔四周及节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等图像,刻画极为精致,具有唐代风格。可惜是,现存放在日本国正仓院。

到了宋代,中国的竹雕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宋代是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已经形成一支庞大而又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艺术审美思想与要求,带动了包括玉雕、竹雕在内的整个雕刻工艺领域的发展。

这时的竹被文人们视为纯洁、正直的象征,经常出现在诗书文学作品中。最著名的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诗人文同的“心虚异众草,节尽愈凡木”就更将竹拟人化了。因为竹在文人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竹雕工艺也就备受文人的重视。

其二,竹雕出现艺术化倾向,竹雕精品和竹雕艺人被广为颂扬。据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记载,南宋时有艺人詹成,他所雕刻的竹鸟笼“四面皆花版,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毫具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可见其竹雕技艺之高,作品之精美。所以,陶宗仪情不自禁地赞扬詹成:“求之二百余年,无复此一人。”

明清时期,竹雕艺术进入繁盛,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

竹雕艺术的发展也使得大量艺术家涌现出来。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载入典籍的竹刻家就达二、三百人之多。随后形成了史上有名的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两人因成就卓著而被清代金元钰《竹人录》推为两派开山鼻祖。

历史上的竹刻,大家首推晚明朱氏祖孙三代。朱氏祖孙是嘉定人,创立了竹刻的嘉定派。第一是朱鹤(朱松邻),著名作品是竹雕松鹤笔筒,现藏南京博物院;朱鹤的儿子朱缨(朱小松),作品有竹雕人物香筒,现藏上海博物馆;孙子朱稚征(朱三松),他的竹雕残荷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而金陵(今南京)派竹雕,则是由濮仲谦开创,以注重选材,随形施艺,不事雕琢著称。濮仲谦活跃于明末清初时,与当时名士钱谦益、张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陶庵梦忆》称“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南京三山街上靠贩卖他的作品发财的就有数十人之多。而濮仲谦的雕刻的确不同凡响,“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价”,可知重视选材,随形施刻,刀法简洁是他的代表性风格。

市场

竹雕虽是小器,但走进拍卖会的时间不短。1994年到1996年两年间,苏富比、佳士得、朵云轩、嘉德、翰海等五大拍卖行都有竹刻作品的拍卖,也有不少高价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但让人印象较为深刻的要数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贤》拍出了42.35万元高价,超出估价两倍。足见精品明清竹雕价值之高。

到了2002年秋,竹雕拍卖就过了百万了。当年,香港佳士得拍会推出的清康熙竹雕留青山水人物图笔筒,上有张希黄款,以159万元成交。张希黄是明代的竹刻名家。在明清竹雕中,凡是有历代名家艺人刻款的,价格总是会比其他竹雕高上许多。竹雕笔筒超百万元成交的,往往就是这类作品。

比如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推出的明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成交价为110万元。2004年,北京翰海秋拍推出的清乾隆竹雕松树人物笔筒,上有乾隆丙寅孟夏芷岩制款,成交价为132万元。

中国嘉德十余年来不断拍过数百件竹雕拍品,成绩最为突出的当属2003年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会。王世襄是个喜欢收藏竹雕的行家,所以自然收藏的都是竹雕中的精品。果然,拍卖结束,14件竹雕器100%成交,超过半数以上的拍品创下近10年来竹雕器拍卖的历史最高,其中两件竹雕作品成交价格上百万,分别是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万元,另一件明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被上海博物馆定向购买。有专家甚至称,从那时候起,竹雕的价值才真正走入老百姓的视野,是竹雕行情发生变化的“转折点”。

随着近几年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成熟,有眼光的收藏者进一步认识到竹雕的价值,竹雕在收藏者的追捧中身价节节攀升,市场热度有增无减。2005年,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以1140万元的天价成交。

这个纪录一直保存到现在尚未打破。有专家认为,竹雕之所以能在艺术品市场里异军突起,很重要的原因是,竹子历来与人们朝夕相伴,从古至今,人们对竹子的推崇,遂产生的一种精神道德上的提升。而这种精神一旦被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后,竹雕作品的文化含量则会大为提高。所以,许多人都乐观地估计,竹雕还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精品,或是经公认的收藏大家鉴赏收藏过的作品,将有更大的保值、升值的可能。

TIPS:

竹雕的收藏与保养

竹材为易损材料,保藏技术不可轻忽,如受潮涨起,干燥收缩,干干湿湿就会开裂,因此竹雕理想的保藏环境是控制温度在20℃左右,湿度约为60%。在南方,黄梅天可将竹雕放入有樟脑的塑料袋,扎紧密封,以免吸潮;伏天要防止干裂,尽量不拿出玩赏,切忌太阳曝晒。一般隔1-2年要用生桐油或胡桃油、松子油轻擦一遍,可使其保持润泽。其法只需将胡桃、松子仁包于纱布中,在竹雕制品上擦摩即可。

关于竹刻的研究书籍

除《竹人录》外,明清笔记中记载竹刻人物与作品的不在少数,但大多比较零散,可资参考的还有嘉定等地历年所修的地方志,其中“物产”部分也会收集这一方面的材料。

近人金西厓以竹刻家身份,撰写《刻竹小言》一稿,由其甥王世襄整理成书,是第一部系统记录竹刻历史与创作技巧的著作。王世襄为《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卷所作的长篇导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早年致力于收藏竹雕的叶义医生,著有《中国竹刻艺术》,并且他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对港台地区和海外竹雕的收藏有着重要的影响。

留青

竹刻技法除了浮雕、透雕、圆雕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竹刻技法叫留青。所谓留青,又称皮雕,是竹刻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它是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上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底。即使在薄薄的一层青筠上,技艺高超的竹刻家还能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呈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的艺术效果。

竹皮青且坚硬,经过年久把玩之后,色泽转深,莹润光洁,年代越久颜色越深,图案也越清晰,手感越好。据说这种技法唐代就已经开始流行,在近年来的拍卖市场上,留青竹雕藏品往往价格更高,更受藏家的喜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