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走访潘家园:曹操墓石牌仿制不存在技术困难

走访潘家园:曹操墓石牌仿制不存在技术困难

时间: 2010-09-09 11:24:19 |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收藏 >

随着8月21日河北籍学者闫沛东对外宣布已掌握曹操墓造假全过程的证据,关于曹操墓真假问题的讨论又掀起了新一轮的高潮。由于闫沛东的线索最初来自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记者近日就石牌造假的可能性问题走访了该市场,采访了相关人员。

石器商贩、收藏爱好者:石牌仿制在技术上不存在困难

令记者惊讶的是,接受采访的所有石器商贩、收藏爱好者一致肯定地认为石牌仿制在技术上不存在任何困难。一位石器收藏爱好者告诉记者,汉代的东西极易仿制。一位商贩则透露,在众多材料当中,石制文物是最容易造假的。

对于仿制这样一块石牌所需要的时间,受访者意见不一,少则几天,多则半年,关键要看对复古程度的要求。在谈到仿真度的问题时,商贩表示,如果需要,仿制工场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连专家也难以辨认。

而当记者就曹操墓石牌问题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办公室采访时,一位工作人员略显气愤地表示:“潘家园市场是贩货之地,不是造假工厂,任何说法都需要证据!”

然而饶有趣味的是,记者在走访中也确实听到,该市场被一些人戏称为“假文物集散中心”。

文物专家:提升鉴定水平 打破文物造假“产业链”

离开潘家园市场之后,记者围绕着文物造假问题也对故宫博物院的几位文物专家进行了采访,试图探究文物造假产业的来龙去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文物造假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蔡毅告诉记者,现在文物造假太多太乱,也有造假产业这一现象,主要是有些二道贩子在其中倒买倒卖。造假不能还文物的本来面貌,是单纯逐利者的手法。对社会来说,有些生产是为了工艺的传承,比如钧窑汝窑的恢复生产,这是为了传承老祖宗留下的瓷器生产工艺。如果不加以传承,工艺就失传了。但研发出来以后,其中就有一些人不按规矩去做,而是进行伪装,表现出古旧的面貌,拿到市场上去蒙人。

故宫博物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书画专家对记者表示,现在文物造假的确很多,主要是出于利益的驱使。因为文物市场很好,大家生活条件也好了,有了物质基础以后,就有了文化的需求,就要去买这些东西。文物造假有“产业化”的趋势,包括做一幅画都是合作的,谁来画山水,谁来做纸张,谁来做旧,谁来做印章,等等。

故宫博物院玉器专家赵桂玲告诉记者:“玉器的造假方法起码不下十种”,然而做古玉研究的人不是很多,内行的人更不多,但是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玉器,玉器开始热了起来,很多搞收藏的人和门外汉也开始逐渐喜欢玉器了。

一个产业的繁荣首先离不开市场。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巨大改变,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凸显出来。以前的文物爱好者一般都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和文物知识,对文物多多少少有一定的鉴别力;而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变成文物爱好者,这个群体向普通人扩散,文物鉴别力大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大量权威的鉴定机构来解决这个问题。遗憾的是,我国目前鉴定机构匮乏,而且资质良莠不齐。一位专家透露,中国目前在文物鉴定过程中,没有一家权威机构能够出具一锤定音的鉴定证明,这无疑给制假、贩假者提供了机会。

赵桂玲告诉记者,人们对玉器的鉴赏水平就是参差不齐的。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鉴定水平,但鉴定问题不是靠一知半解就能够解决的。鉴定机构不少,但是能力不足。这也导致这么多人作假,这么多人花钱买赝品。蔡毅也对记者谈到,造假对专家来说,就需要后者不断提高鉴定水平。出现新的造假方法,就要有新的方法去鉴定它。(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本报记者 钟哲 实习记者 刘潇潇 赵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