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外销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特殊的历史价值,值得古陶瓷研究者做深度的发掘研究,同时也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近年来,随着水下考古工作的开展,中外文化交流,陶瓷界很多专家、学者、借助出国考察的机会,对外销瓷做了一些了解,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外出考察机会较少,加之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在查阅相关的外文资料时难免遇到一些困难,故而使得对外销瓷的研究没有如传统瓷器研究得那么深入。
我国的陶瓷外销,从唐代开始,当时著名瓷窑邢窑、定窑、越窑、长沙窑等窑的瓷器输往国外。到宋、元时期,随着航海业的发展,中国陶瓷的外销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主要销往东南亚地区。景德镇窑的瓷器在伊朗、土耳其均有收藏。明末清初,瓷器开始销往欧洲各国,而且数量巨大。从目前国外收藏的瓷器来看欧洲很多国家都收藏有中国瓷器,北美特别是美国收藏的中国瓷器数量也很多,美国的各大博物馆都能看到中国瓷器,而且还有一定数量的官窑瓷器,其来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近几年的水下考古,也发现不少明末清初时期的沉船,打捞出水的瓷器数量也不在少数,明末清初时期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克拉克瓷器。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海上捕获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号”,船上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这些瓷器装饰特征明显,一般器物多为开光装饰,有八开光、十六开光。器形以大盘为多,欧洲人把这种瓷器命名为“克拉克瓷”。对外贸易最鼎盛时期应该是清朝初期,主要销往地是欧洲地区。
清代外销瓷从品种来看,青花占据数量较大,此外还有各类彩瓷,粉彩、五彩等,其中加金彩的数量很多;从造型上看,一类是中国传统的器型,数量占绝大多数;一部分是具有明显欧洲风格的器物,这占外销瓷的比例较小,如汤盆、剃须盘、奶杯、水器、双口瓶等,这些器型在国内没有发现,很可能是按订单来样烧制而成;还有一类与中国的传统瓷器造型略有差别,是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在局部略有变化,造型比例略有不同,如将军罐、观音瓶等器形有不少比国内同类器型加高了。
从纹饰上看,大多数纹饰都是中国传统的绘画风格,如花卉、人物、动物等,也有部分是欧洲来样定制的图案:如一些典型的欧洲人物肖像(帝王肖像,名人肖像)、徽章、花卉(郁金香)、船纹(反映航海题材)以及清装人物图像等,这些纹饰在国内瓷器上十分少见。从沉船打捞的瓷器和国外的各大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的藏品可以看出,很多外销瓷并不是一两件,而是成套的,几件、几十件、甚至上百件,成套的瓷器特别是餐具目前在国内也很少见到,仅存为数不多的同治等时期的官窑瓷器。
销往欧洲的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外销瓷精品和中国的官窑瓷器比较接近,但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根据欧洲档案记载,中国明末清初销往欧洲的瓷器数量巨大,外销瓷的制作,工匠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当大的工作量,在胎土的锤炼上必然没有官窑的精细,而官窑瓷器的制作不计成本,精益求精,所以从瓷胎的致密度来说官窑的胎土更加细腻,外销瓷的胎相对要粗一些。同样大小的器物,官窑器的手感重量一般明显要重于外销瓷。从外销瓷的绘画图案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制作工人绘画功底都非常好,绘画技法娴熟精道,纹饰自然流畅。比官窑有些刻板的纹饰更具有欣赏力和感染力。现在有些仿制品,也未必能达到当时的水平。
清代时期,在欧洲,外销瓷的主要使用者是皇族、贵族,当时以拥有中国的瓷器为财富的象征。贵族们的住所都有专门的房间摆放这些瓷器,很多瓷器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而流传下来的外销瓷数量也很惊人。据有关数据统计,大约完整的外销瓷在百万件以上,有瑕疵的就更不计其数,估计远不止这个数目。
总之,一些精品外销瓷在艺术、工艺方面,并不亚于官窑,而且外销瓷总体存世量较多,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特殊的历史价值,值得古陶瓷研究者做深度的发掘研究,同时也有较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