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中国网

中国“80后”玩古玩 自由赚钱两不误

中国“80后”玩古玩 自由赚钱两不误

时间: 2010-08-19 17:07:33 | 来源: 华西都市报
收藏 >

成都送仙桥古玩城,迎来了一批年轻的面孔。这群20岁出头的年轻人,大多是子承父业,从小便受到父辈生意的耳濡目染。大学毕业后他们也曾加入过其他行业,但最终都回到了送仙桥,以生力军的姿态将父辈的产业传承下去。相比之下,他们在古玩市场里的事业则有些落寞和孤独。

电台编辑改行图个自由

28岁的任伟加入送仙桥古玩市场已有近5年,在古玩市场里,他有一间不大不小的铺面“西蜀古玩”。主要经营藏文化方面的器件,也做一些玉器生意。

按任伟的话说,当初接下父亲的生意,“完全是迫于生活压力。”

学编辑出身,毕业后在成都一个电台做后期编辑工作。每月3000元的工资,对于一个单身的年轻人来讲,倒也足够。

婚后,两个人的生活,让任伟感到了压力。他决定接下父亲做了10年的古玩生意,加入送仙桥古玩市场,成为了当时市场里极其稀有的一张年轻面孔。

现在的任伟,已颇具“送仙桥味道”。左手围着一串菩提珠,手里还握着两个核桃皮壳,随时把玩。

他说加入这行的前提,除了“生活压力”外,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喜欢。

“不必坐班,自己控制上下班时间,好耍。”对于崇尚自由的任伟来说,不必上下班打卡,不必每月等着固定收入的工资,相反可以每隔一段时间都到太原等老城去旅游,顺便进点货回来,赚个差价。

法学生卖玉石女承父业

张瑶的父亲做了32年的玉石生意,也许是受了玉石的影响,张瑶的父母,都显得和气而又恬静。

他们店铺的名字叫“玉福堂”,19平米的店铺里,父亲看着报纸,母亲喝着功夫茶,他们的女儿张瑶,则坐在掌柜的位置。

父母说,店铺里的生意已经全部交给张瑶打理了。学法律专业的张瑶今年26岁,可能是市场里最年轻的一个。

毕业后,她也曾在税务局上过班,因为是合同工,不想吃青春饭,也想着将来结婚生子后的压力,张瑶于是加入了“玉福堂”。

“多看,多听,多学。”是爸爸传给张瑶的生意经,而张瑶也一直努力着做到这样。

铺子关门后,她也会向爸爸讨教,学习爸爸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

送仙桥这里的古玩文化,不仅给张瑶一家带来了经济上的收入,也丰富着他们的精神生活。

张瑶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她说会把父亲的玉石文化永远地做下去,将来还要传给下一代。

误入古董行孤独寂寞

同任伟与张瑶这样子承父业的年轻人不同,送仙桥里还有着一群独自打拼的年轻面孔。

他们没有父辈的经验支持,也没有师傅带着入行。从进货到经营,一切都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崔向荣和赵文(化名)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生意好时一天卖好几件,生意不好时两个星期也难卖出去一件物品。”崔向荣说他每天早上从8点开始营业,到晚上7点才关门。

2000年宝玉石鉴定专业毕业后,崔向荣也做过一些跟地质有关的工作,但始终觉得没意思,便来到了送仙桥古玩市场。

崔向荣说自己虽然在做生意,但却不算生意人。“我们这一代做生意的方式,可能和老一辈不一样。”所以在市场里,崔向荣和老一辈少有交流。

这也让他感到了更多的孤独,今年已28岁的他还没有交女朋友。

崔向荣旁边的店铺,是他的大学同学赵文(化名)。赵文先崔向荣入行,两人将店铺中间打通,每天朝夕相处的经营着各自的生意。用赵文的话说,他是患得患失,误入古董行。

在崔向荣店铺的对面,有一家名人店铺。老板叫丁小强,今年已有56岁了。“年轻人搞古玩?不理解。古玩讲究文化底蕴,要了解物件的内涵,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年轻人不懂这些,他们讲究立马赚钱。”丁小强摇摇头。

送仙桥古玩艺术城的刘经理却对年轻人充满信心。他认为各行各业都需要更新换代,势必会有年轻人加入老一辈经营已久的行业,他们可以为送仙桥注入更多的活力,让古玩市场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张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