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获悉,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99号大院内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一座近年来广州市区保存最深的汉墓被发现。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座西汉土坑木椁墓,深达3米,而据考古专家说,其原深可达5米。“广州市区内大多数古墓葬中的器物掩埋在地下不足2米,而这座2000年前的大墓曾在下葬前进行精心设计,非常有气势。”市考古所专家马建国说。
在工地内,考古人员共清理出8座古墓葬,其中有汉墓5座,南朝墓3座,出土180多件精美器物,其中有一些器物显示了墓主的显赫身份,比如广州地区一般墓葬中少见的鎏金器、青铜器以及铁器。
这座深坑西汉墓长5米、宽近3米、深达3米,其中散落了数十件随葬器物,有铜簋、铜镜和铜钱等。马建国告诉记者,这是一座典型的土坑木椁墓,棺外还有木椁,木椁的木板厚达1米,可见墓葬的规格之高。市考古所专家易西兵则有这样的比喻,西汉时期人们“事死如生”,墓葬结构、随葬品模拟死前生活布局,比如墓葬就是宅基地,椁就是大屋,棺则象征墓主生前所居的卧室。因此,墓中还有大量陶器,包括类似模型的陶制仓、灶、井、屋,缩影了墓主生前的衣食住行。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西汉大墓室分为前后室,后室又分为上下两层,墓主人下葬的棺则位于上层右侧。为何它要分为上下两层?马建国说,南方多雨水,汉墓采用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潮、防渗水。考古专家曾经打开过一座类似的双层西汉大墓,下层积水,上层的随葬器物得以较好保存。
深坑墓的中部有玛瑙、琉璃、珊瑚等材料制成的珠子,考古专家推测墓主下葬时就将它们佩戴在身上,一共3串,分别佩戴在颈间和双腕,依稀透出墓主的贵气。
此外,专家称,还有一座西汉晚期墓中出土了一件陶俑座灯,是近5年来广州考古发现的第二件,还有随葬的铜温酒樽和铜镜出土。据介绍,这些文物将在市考古所内做文物修复和档案记录,在适当的时机将在广州博物馆内与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