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
成企业家另一张名片
陈丽华(富华集团董事长):斥资2亿元兴建中国紫檀博物馆,网罗了东南亚多数名贵紫檀木。
刘益谦(新理益集团董事长):2009年秋拍,吴斌作品《十八应真图卷》被他以1.69亿元拍得。去年一年,他“砸”了12个亿投资艺术品。
王中军(华谊兄弟董事长):对写实油画情有独钟,藏有陈逸飞、艾轩、王沂东等名家作品。
张兰(俏江南集团董事长):当代艺术的主要收藏者,2007年以2200万元人民币拍下刘晓东作品《三峡新移民》。
陆汉振(金轮集团董事长):浙江地区最早投资艺术品的企业家,拍得1000多件历代瓷器、书画等艺术品后,投资5亿元筹建金轮艺术馆。
企业家热衷艺术品,客观上催热了市场,有利于艺术精品“回流”和“有序传承”;但与此同时,也难逃“炒作”“避税”之嫌疑
香港知名古玩经纪人翟建民长期奔走在各地拍卖行,他认为,手握财富的民营企业家涉足收藏是一大趋势,“艺术品价值正逐步回归,普通人‘捡漏’机会越来越少。企业家强势介入,有利于遏制艺术精品‘外流’,并使之‘有序传承’。”
但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企业家将艺术品投资当做“生财之道”,哄抬价格、“搅乱”行情。一家网站日前发起相关调查,59%的参与者认为,企业家把艺术品抬到“天价”,使国内美术馆、博物馆面临收藏困境。
企业家抱团“炒作”的现象也遭到诟病,“像炒绿豆、大蒜一样,温州炒艺术品团已经出现。惯用手法是包装某画家,联手买断其作品,持续托价,造成‘一路看涨’假象。”南京某画廊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企业家收藏也难逃“避税”嫌疑。据了解,大部分企业家的收藏行为与企业经营活动密不可分,而在我国企业所得税征收中,购买古玩字画尚处空白,实际操作时可按“企业文化投资”默认计入税前成本,不仅成功避税,还实现了增值。
在翟建民看来,“抱团炒作”虽有,但只是极个别,“齐白石、吴冠中等人的画作,也曾被‘运作’过,却无损其成为‘硬通货’。其实所谓包装某不知名画家,风险太大且难操作。再说现在买方普遍有‘精品意识’,烂东西你做得再好,也没人买账。”
未来篇
企业家大量资金涌入,加速了相关金融衍生品的推出,艺术品流通体系将逐步被打通
虽说艺术品保值、增值作用明显,可一旦企业真陷入经营困境,艺术品融资却没想象中那般顺畅——如何让收藏真正成为企业资金的“蓄水池”?采访中,不少企业家发出这样的感叹。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来袭之际,江苏嘉恒典当行总经理刘春宝听多位企业家抱怨,想用手头字画融资苦于“无门”。他当即推出“定向”典当业务,仅几笔业务额就达2000多万元。“艺术品典当潜力很大,但迫于鉴定难等因素,这块基本没怎么开发。”记者获悉,今年4月份刚推出艺术品典当的南京十竹斋,就颇受企业家青睐。
随着企业家的巨资涌入,以往“孤军作战”的散户将越来越少,艺术品市场将转向资本运作,“银行、保险、信托等领域大有可为。”中信银行一位负责人介绍,在国外,这部分业务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内也有银行试水“艺术品投资计划”等理财产品。“伴随金融衍生品的普及,届时,不管实力派企业家,还是逐利的‘热钱’,抑或普通市民,都可随时参与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流通体系将真正被打通。这里头的市场空间是惊人的。”这位负责人分析道。
2004年北京翰海春拍上,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以6930万元成交,创当时中国书画拍卖“天价”,买家、天地集团董事长杨休也因此“一鸣惊人”。而纵观近年国内外各大艺术品拍卖会,中国民营企业家身影屡屡出现。在江苏、在南京,企业家收藏更为普遍。
企业家热衷艺术品,虽伴随“炒作”“避税”等质疑,但更多业内人士表示,伴随大量资金的涌入,艺术品市场将由过去散户为主,转向资本运作,艺术品流通体系将逐步被打通。
现象篇
个人爱好、彰显品位,还是保值增值?企业家“恋上”艺术品原因很多
心态一
吴先生(南京某餐饮企业创始人)
藏品:木雕、家具、杂件等千余件
15年前刚从台湾来到南京,吴宗铭在朋友家看到一块木雕,一眼就喜欢了。此后,他约懂行的朋友多次去皖南等地,淘来一批明清时期木雕。收藏给他带来莫大的“艺术美感”,对人际交往也有帮助,“和老板们交往,艺术品是理想谈资。”
心态二
孙浩(南京浩正建筑环境设计公司负责人)
藏品:傅小石、周京新、范扬、吴冠南等画家精品
学建筑出身的孙浩酷爱中国传统书画,也出于投资考虑,这些年买了不少书画。和盲目“看名头”的买家不同,他坚持“宁缺毋滥”,“我买入的傅小石、周京新、范扬、吴冠南等人的精品,涨了不少,比做生意划算。”他笑道。
心态三
郭先生(南京某地产商)
藏品:当代艺术
郭先生毫不避讳自己是为“面子”而收藏。“10年前我拜访一位从德国回来的客户,她家中挂着好几幅西方油画,谈起艺术娓娓道来。她告诉我,在国外不管你挣多少钱,家里都离不开艺术品。”此后,郭先生拍下陈丹青、靳尚宜等人的多幅作品,也把家装点得“品位十足”。
“不管目的何在,企业家收藏已成趋势。”江苏长风文化产业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虽无明确统计,但他所接触的南京企业家,大多涉足收藏圈,“不要以为企业家只知道‘砸钱’,他们有的已成为某个艺术品领域的鉴赏专家。”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一份统计,也能管窥“苏商”收藏的热情,“会员中企业家占40%。”协会秘书长徐廷贵介绍,而在中国收藏家协会中,这一比例为20%。
“南京企业家活跃在多个拍场,他们更青睐于传统字画。”杭州西泠拍卖一位负责人透露。除数量庞大外,南京企业家收藏成果也颇丰,长风堂博物馆、艺兰斋美术馆、四方美术馆等在业界享有盛名。